当前位置:地区篇

辽阳:凝心聚力七十载 砥砺前行谱华章

作者:省统计局网站管理3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辽阳市人民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全市经济跨跃提升,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跨跃提升

 

  解放初期,辽阳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济实力很差。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是不足百元;1951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335万元。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给全市经济注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连续跨跃。1978年,辽阳地区生产总值6.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关口,达到1.2亿元。199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第一个百亿元大关,达到114.0亿元;2002年突破第二个百亿元,达到202.0亿元;到2018年达到869.7亿元,人均GDP48000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增长11.6%2011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2亿元。2018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89.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4%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确立,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解放初期,辽阳农业生产能力低,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8.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4亿元。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3亿元,粮食总产量47.7万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中央和地方对农业采取多项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改善,给农业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5.1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03.9万吨,经济作物80.4万吨,粮食产量是1949年的5.6倍。

 

  2.工业主导地位确立

 

  解放初期,辽阳市仅有工业企业12户,全部为全民所有制,其他以个体手工业为主。其中,中央直属企业4户,省营企业2户,市属及以下企业6户。全市工业品主要为轻纺初级产品,全年轻纺工业企业共生产机制纸58吨,饮料酒854吨,棉纱1.02万件,棉布843万米,麻袋57.6万条;原材料工业企业共生产原煤23.2万吨,水泥6.59万吨。

 

  1978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36户,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9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仅7.8亿元,利润总额0.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6%,虽然较1949年有很大发展,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处于落后状态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创业与发展,全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转变,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逐渐形成了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五个重点产业主导的工业体系。2018年,全市19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145.2亿元,利润总额达58.6亿元,资产总计达196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4年的3.2%提高到201810.5%;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11年的6.0%提高至2018年的10.4%2012-2018年年均增速12.3%

 

  3.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

 

  解放初期,辽阳的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以旧时代的商铺和简单的基本生活服务业为主,主要是为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服务。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仅为254万元。计划经济时代,辽阳服务业虽有发展,但是仍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0.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引导服务业加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日益多样,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壮大,现代交通、通信、金融业、房地产业、各种营利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体系。2018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35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04户,涵盖17个行业大类,实现营业收入50.8亿元。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解放初期,辽阳的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农业占经济的绝对主要地位,工业主要是日本殖民时代的一些轻纺行业和传统的手工业。解放后,随着经济政策调整,以及战略定位的变化,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在变化中逐步协调。

 

  1949年,农业几乎占据全部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三次产业结构89.17.63.2;由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确立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1970年,第二产业实现超越,调整为41.245.613.2;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7%50.7%4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47.8%45.6%。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过去主要由单一产业带动,进入到第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的时代。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动能不断孕育,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兴起,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全市经济正不断向结构不断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解放初期,辽阳市人口只有81.3万人,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4.5%,建成区面积只有9.6平方公里;1978年,户籍人口增至153.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26.6%1980年建成区面积增至30.1平方公里,30年增长3倍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加,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城乡面貌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增至175.4万人,常住人口增至183.1万人;城镇人口77.88万人,是解放初期的6.6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4%,比1978年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4%,比2010年末上升了6.5个百分点。2018年,城区面积比1959年增加了2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39.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密度达每平公里1048.9人。

 

  1.城市交通从出行不便到四通八达

 

  解放初期,辽阳只有俄、日为掠夺资源建设的长大线等铁路和民国时期建设的公路425公里,多数公路以砂土路为主,柏油路只有6.5公里;县乡村道路少,交通闭塞,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解放后,政府投入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兴建公路桥梁,1978年,公路总里程增至978公里。改革开放后,交通建设加快,通往全国南北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穿城而过,使辽阳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1988年,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过境辽阳。2018年末,公路总里程3837.2公里,比建国初增加了9倍,高速公路由50.6公里延长到159.1公里;共有国、省级干线11条,县级公路24条;乡级公路1094公里,村级公路1721.5公里,535个行政村实现了公路全覆盖。出行工具多样方便,机动车成了绝对主角,2018年末,全市机动车达33.4万辆,其中营运车达4.9万辆。城市道路面积和道路长度分别达1794.27万平方米和1405.8公里,分别为解放初的345倍和95倍,建成区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0.35公里。建成了可以通高铁的新辽阳火车站、新长途客运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立交桥、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各类交通设施在辽阳陆续兴建。城市交通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工作、生活的出行,也为交易物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水、气、热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

 

  解放初期,辽阳城市的水、气、热等基础设施基本为空白,农村没有自来水。解放七十年来,城市管网建设加快,供水、供气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水的综合生产能力由解放初的0.6万立方米/日提高到56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由1978年的67.8%提高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7.5%。城市供气供热从无到有,迅速兴起。用气户数由197337户,2018年达35.6万户,燃气普及率达100%;供热管道长度2057.8公里。

 

  3.邮电通信从闭塞落后到无处不在

 

  解放初期,辽阳居民的通讯方式只有手摇电话、电报、寄信等。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邮电通讯业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现代通信手段不断出现,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网络已深入工作和生活各领域,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8年末,全市邮(政)电局(所)数达104处,邮路总长度1807公里;邮电总量比1980增长了2800倍,达67.8亿元;快递业务量达851万件,相当于人均快递4.7件。1993年移动电话用户只有500多户,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3.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9.7万户。

 

  4.城乡环境从破旧脏乱到整洁优美

 

  解放初期,辽阳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匮乏,造成城市市容面貌破烂不堪,脏乱差状况相当普遍。解放七十年来,全市不断加大环境投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加强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全面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2018年,污水日处理能力49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1.2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率99.86%。建成了3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8个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1.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33.33%。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08个“升级版”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绿化基本普及的行政村达241个,娱乐广场、健身设施,开展垃圾堆放整治,彻底改变了农村村容村貌。

 

  四、市场活力激发转变,消费能力不断升级

 

  解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居民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随之大幅提高,从生存型消费走向发展型消费,由温饱迈向全面小康,促进消费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繁荣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在经济飞速发展的1987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了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9.2亿元。

 

  1.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解放初期,辽阳消费市场的主体经济成分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逐步形成,民营和个体商业成为消费市场的主体和促进市场繁荣的动力和源泉。经营模式逐步多样,从便利店,到各大商场的品牌直销、专业店,到友谊商城、万达广场综合体等多种经营模式吸引了全国众多商户;佟二堡特色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向现代,逐步成为全国性市场,并成为城市的名牌;微商、网上购物等多种新型流通渠道不断引导消费。

 

  2.由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和高质量消费的转变

 

  解放初期,各种物资按计划生产、供应,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辽阳消费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商品的品种少、质量差、样式老,被迫使用粮、布等各种票据,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各种消费品的逐渐丰富,辽阳商品物资短缺的局面得到解决,供求矛盾得到大大缓解,实现了由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的转变。商品的品种日渐丰富,各种商品不断升级换档,商品的质量不断提升。

 

  五、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变,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

 

  解放以来,辽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大幅跃升,生活品质逐步提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1.收入水平大幅跃升,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解放初期,人民生活贫困,缺衣少食,民生凋敝。解放后,党和国家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各项政策,百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22元,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73元,1985年到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达12.8%11.4%,很多居民通过劳动实现了富裕,中等收入人群越来越多。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正共同迈向共同富裕,201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2,比全国水平低4.7

 

  解放初期,辽阳百姓勉强度日,生活非常贫困,很多家庭入不敷出,口袋里更谈不到余钱,1952年全市住户存款余额只有20万元;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不足6000万元,人均储蓄仅有39元。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富裕,余钱也越来越多,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达1149.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超过6.2万元,是1978年的1500多倍。

 

  2.生活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582元,是1985年近40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984元,是1990年的16.2倍。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反映消费水平的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0年的59.4%49.0%降至2018年的27.4%28.0%,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差异明显缩小,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由1990年的9.6个百分点,缩小至2018年的仅0.6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居民消费加速升级,非物质消费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0年提高10.813.37.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在八大类消费用占比紧随食品类和居住类,排列第三位,农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0年提高12.94.58.6个百分点。

 

  3.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解放初期,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平方米,解放后一度下降,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平方米,居住条件拥挤不堪。改革开放后,上世纪90年代,国家住房政策发生根本改变,房子成为商品,城乡居民住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多数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根据抽样调查,2018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82平方米,自有住房比例达95.0%。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59平方米。

 

  4.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6432人减少至1650人;4年内减少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7%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解放以来,辽阳市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1.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辽阳有着2300多年历史,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解放初期,辽阳人民文化生活少,主要娱乐是看电影和听广播,本市却没有广播台、电视台;1956年只有一个图书馆。七十年来,全市立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身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实现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2018年末,全年已有文化馆、艺术馆8个,博物馆3个,农家书屋521个,城市社区书屋154个;公共图书馆9个,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和农家书屋总藏书量超过200万册,图书馆图书全年总流通28.2万人次;有数字影院9个,全年电影观众130万人次;“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98%。传统文化得到宣传、保护并不断发扬光大,2018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1个。媒体不断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信息渠道不断增加,2018年报纸出版量426.6万份;广播和电视节目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0%。

 

  2.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解放初期,辽阳教育资源少,水平低,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全市共有小学517所,中学4所、师范1所;全部教职员只有2001人,全部学生只有1.36万人。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普及了义务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末,全市园校共716所;各类在学生近20万,是建国初的近15倍;各类专任教师达1.6万人;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5%,小学毛入学率达91%,初中毛入学率达92.2%。根据抽样调查,2018年末,15岁以上人口中,城镇常住居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到20.64%,农村常住居民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了13.81%;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8年。

 

  3.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解放初期,由于缺医少药,缺乏必要医疗保障,百姓的身体健康水平偏低,辽阳人均寿命不足39岁;卫生机构只有488个,3家公立医院,床位仅72张;只有近0.8万人享受公费医疗,多数人没有医疗保障。

 

  七十年来,党关心百姓福祉和健康,扎实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多健身条件和体育设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数达1836家,其中医院62个,医疗机构床位数增至1.5万张;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不断增加,健身活动各式各样,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素质,全市每万人有体育场所11.1个、体育公园1.2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2%96%,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市人口死亡率降至6.753‰,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75岁。

 

  七、进出口总额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实现跨越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辽阳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努力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使全市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辽阳外贸连创佳绩。1980年外贸商品收购总值5421万元;200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8122万美元,2004年破亿元大关,2018年外贸出口总额达5.25亿美元。进口总额20007928万美元,2006年破亿元大关,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48.3亿元,其中出口34.6亿元。

 

  2.招商引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辽阳开放市场,大力吸引外资。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1134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仅365万美元;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4012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2.5倍以上,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352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8倍以上。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达到峰值81718万美元,是1990年的220倍以上,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完成5460万美元。1990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44.2亿美元。

 

  八、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解放以来,辽阳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0年有技术开发企业36个,技术开发人员1800个,企业技术开发经费1044万元。1993年,辽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2017年,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企业55个,R&D人员2627人,R&D内部经费支出10.2亿元。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全市专利申请154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1件;授权专利89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亿元。新产品开发100项,新增“专精特新”产品11个。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沧桑巨变七十年,是辽阳艰苦创业的七十年,是辽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披荆斩棘、开拓创新、风雨兼程的七十年,是辽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的七十年。展望未来,辽阳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四个辽阳”,实现新时代辽阳全面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制作单位:辽宁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 辽宁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