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营口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营口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着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营口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海之城营口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基础,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营口经济全面转型和全新发展。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财政实力多阶段跨越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位次稳居全省第四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营口是个贫困的农业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厂寥寥无几,市井萧条,人民生活贫苦。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和建设很快进入恢复发展时期,超额完成了各个时期的“五年计划”。改革开放以后,营口经济和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呈现跨跃式发展态势,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0.87亿元,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12.38亿元,历经改革开放的四十年,2018年达到1346.7亿元,比1949年增加1245倍,年均递增10.9%。前三十年年均增加0.4亿元,后四十年年均增加34.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前三十年年均增长9.7%,后四十年年均增长11.8%。营口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带来了在全省位次的攀升,地区生产总值的位次由1992年第1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7位,2007年又一跃到第4位并保持至今,仅次于沈阳、大连和鞍山。
人均GDP实现三次跨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49年仅为90元,第一次跨越(1950-1984年),人均GDP由115元上升到1099元,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的跨越;第二次跨越(1985-2003年),人均GDP由1195元上升到10654元,实现了由千元到万元的跨越;第三次跨越(2004-2018年),人均GDP由13106元上升到55295元,15年时间增长了3.3倍,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实现了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跨越。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有财政收入数据开始的1951年,年收入为75.7万元,2001年跨上10亿台阶,达到10.9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1.3亿元,是1951年的17349倍,年均增长15.7%。
二、结构调整实现新转变,产业发展加速城镇化
70年来,全市三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不断提高。1949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0.70亿元、0.11亿元和0.07亿元;2018年为102.6亿元、597.7亿元和646.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49年的80.5:12.0:7.5调整为2018年的7.6:44.4:48.0。与1949年相比,2018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构实现转型。从人口总量来看,在1949年建国初期,全市人口总数为97.1万人,到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数达到231.4万人,比1949年增加134.3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9万人,年均增长1.3%。从户籍情况看,1949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仅有1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的15.4%。2018年全市户籍城镇人口数达到122.1万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2.8%,在70年的时间里,营口市的城镇化率提高了37.4个百分点,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向城镇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从常住人口情况看,2018年末全市常住城镇人口157.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8%。
三、各产业升级齐头并进,基础设施迎来新突破
(一)农业基础地位强化
1949年,全市有农业人口82.1万人,耕地面积236.5万亩,粮豆总产量18.4万吨,农村人均占有粮豆产量仅为229公斤。蔬菜、水果、生猪等农产品产量更少,属于不能自给的农业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3.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了32.1倍。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8.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0.4万吨。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畜牧业产量快速提高,肉类产量由1980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9.7吨。“三水”特色农业成果显著,逐步构建起多业共兴的产业格局。营口市农业的特色是水稻、水果、水产品,其中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67%左右,2018年水稻产量实现47.3万吨,比1949年增长141.7倍;水果产量91.5万吨,比1949年增长63.1倍;水产品产量47.9万吨,比1949年增长40倍。
(二)工业实力全面提升
营口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发展有了历史性跨越。
1949年全市工业仅有28家全民企业、8家集体企业以及270多家铁匠炉、木匠铺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全部工业总产值0.37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998年到2018年实现现价年均增长15.6%,工业总量于2008年的跃升至全省第4位,仅次于沈阳、大连和鞍山。
(三)消费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供给能力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商品供给增加,凭票限量供应逐步取消,结束了商品供应的匮乏时代,居民生活必需品基本告别了短缺。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长期被窒息的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社会供给能力增强,消费品品种齐全,吃、穿、用商品应有尽有,市场供应充足。进入新世纪,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80.7亿元,比1949年增长1189.5倍,年均增长10.8%。金融市场体系建成,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大幅度增长。2018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96.1亿元,与1949年的4万元相比,年均增长25.1%;各项存款余额2868.7亿元,与1949年的68万元相比,年均增长20.7%。保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52.4亿元,比2002年的5.1亿元增长9.3倍。
(四)旅游业蓬勃发展
营口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森林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河、林、泉、寺”交相辉映。近年来,全市围绕打造支柱产业,整合滨海、温泉、沟域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和宣传推介,构建“一带两核四组团”大旅游格局,2018年全年国内外旅游人数27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756万人次,增长3.0%;入境旅游人数8万人次,增长1.8%。入境旅游人数比有统计数据的1986年增长69.5倍。2018年旅游总收入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五)投资规模促进城乡建设迅猛发展
建国初期营口城市市容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固定资产投资很少。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有37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营口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快速增长的第一引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18.1%。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城乡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投资总量在全省排名由1989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4位,仅次于大连、沈阳、盘锦。
四、交通工具发生重大变革,运输邮电业迅猛发展
1949年以前,营口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交通工具。1950年省政府调拨来载客汽车4辆、载货汽车6辆,从而建立起营口的运输业。70年代以前,全市只有十几辆长途客车、一条公交车线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公路运输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市民用汽车发展到8787辆。到2018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41.4万辆,比1978年增长41.6倍,年均递增10.4%。私人汽车由1984年的1233辆增加到2018年的34.3万辆,增长了277.2倍,年均增长18.0%。
在交通运输方面,公路货运量由1949年的11万吨增至2018年的16371万吨,增长了1487倍;公路客运量由1953年的10万人增至2018年的2594万人,增长了259倍。进入80年代,营口始建鲅鱼圈港,新港一、二、三期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结束了营口只有内河港口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市两港的格局。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大增强,由1949年的8.23万吨增至2018年的37001万吨,增长4495倍,其中,集装箱由1990年的1010TEU(标准箱)增至2018年的648.7万TEU,增长6千多倍。
邮电通信业的大力发展,交流方式已由改革之初的以信件、电话、电报为主要方式发展为包括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数据传输、快递等多种先进快捷的交流方式。邮电业务总量由1979年的570万元增至2018年的92.4亿元,增长1620.1倍。
五、创新创业得到新加强,全面开放呈现新格局
建国以来,全市坚持内外并举,以外为主的方针,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硕果累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出口总额由1989年的0.0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7.9亿美元,年均增长23.7%。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7年的167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46万美元,年均增长15.5%。
六、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
(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8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3.5万人,比1986年末增加71.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0.7万人,比2001年末增加6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4.1万人,比1987年末增加5.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2.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9万人。
(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18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4361元,1990年仅为1877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2.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405元增加到2018年的37035元,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17元增加到2018年的16748元,年均增长11.5%。1978年全市城镇个人储蓄存款只有0.5亿元,到2018年末已达1658.9亿元。
七、科教文卫欣欣向荣,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4034人,比2000年多出1504人,年均增长2.8%。2017年全市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4.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0%。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66所(含幼儿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由1978年的5所增加到2018年的16所。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规模由1978年的1330人、2098人增加到2018年的20348人、17306人,分别增长了14.3倍和7.2倍;专任教师数由1978年的32人、319人增加到2018年的1026人、1309人,分别增加31.1倍和3.1倍。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学院的成立填补了营口本科大学的空白。2017年营口理工学院迎来首批毕业生,589名毕业生如期毕业,包括567名普通教育本科和22名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2018年第二批毕业生共907人,年终就业率达到93.5%,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由1978年的60%提高到2018年的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由1978年的50%提高到2018年的100%。2018年,全市拥有文化馆、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4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2个、3个和3个。
卫生事业迅猛发展。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发展到286个,比1949年增长9.2倍;床位总数达16360张,而1949年只有23张。2018年与1957年相比,卫生机构人员由2757人增加到15451人;每万人口拥有医院及卫生院床位由12张增加到71张;每万人口拥有医生由8人增加到28人。全市城市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已具一定规模,有效保障居民看病、住院的需要。
70年的沧桑巨变,营口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谱写了恢弘乐章。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营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