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大连:砥砺七十载沧桑岁月 逐梦新时代再铸辉煌

作者:省统计局网站管理3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克难攻坚,开拓奋进,恢复经济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领舞东北振兴,融入“一带一路”,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谱写了壮美瑰丽的中国梦大连篇章,开启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正朝着习近平总书记寄望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阔步前行。

 

  一、综合实力大跨越,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连下大力气解放思想,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经济活力充分迸发,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放前大连地区经济落后,城乡萧条凋敝,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发展掀开新的一页,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历史任务完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2倍。1978年,社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1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大连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及党的十四大以来,大连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等冲击,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新常态,全市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5%,快于辽宁省0.8个百分点。1978-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分别快于辽宁省和全国2.1个和1.7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跨越攀升。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经济总量几何级数扩张。1952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13.4亿元。“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社会总产值195723.8亿元,196533.8亿元,197883.7亿元。改革开放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由1978年的42亿元,1987年突破100亿元,历时9年;2000年突破1000亿元,历时13年;2005年突破2000亿元,仅5年时间就又翻了一番;2007年突破3000亿元,仅用时2年。之后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大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68.5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东北各市首位,东北振兴排头兵、领头羊作用充分显现。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中,大连成功上榜“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

 

  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943元,1995年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突破5万元大关。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644元,是1978年的116.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1%。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综合财政收入19502.5亿元,1978年达到25亿元,是1950年的10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19.5亿元,1985年、2003年相继突破10亿元和100亿元。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04亿元,是1981年的74倍,年均增长12.3%,占东北三省比重提高到13.7%。物价水平走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震荡回落,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匹配度日趋提高。党的十八大后,全市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控制在3%以内。就业形势稳定。党的十八大后,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2010年至2017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6.58%

 

  二、经济结构大变革,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稳固农业基础,做大做强工业,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向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大连经济中农业占比高,工业及服务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随着工业化持续推进,工业占比特别是重工业占比大幅提升。全市农业与轻、重工业产值构成比例由194945.629.225.2调整为197812.826.460.8。由于当时经济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改革开放前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增长逐步转向由第二、三产业共同拉动。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6.2:65.8:18转变为2018年的5.7:42.3:52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市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产出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逐步稳固。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978年是1949年的5.5倍,年均增长6.1%。改革开放以来,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74.1亿元,年均增长11.7%,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1980年的71.3:1.3:14.8:12.6转变为2018年的29.2:0.8:19.8:41.7。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3.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3%,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极大解放了人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品牌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全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持续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前列。先后建成大樱桃、蓝莓、蛋鸡和海参、扇贝、鲍鱼6大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覆盖率85%以上,8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大连海参、鲍鱼、大樱桃、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市工业生产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品种较少,产量产值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对工业企业恢复和改造力度加大,工业经济逐步走上稳步、健康、协调的发展轨道,为新中国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市工业总产值1978年达到68.1亿元,是1949年的27.5倍,年均增长12.1%。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石油化工、造船、机车、轴承、制冷设备等生产规模保持或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我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座深海钻井平台、第一台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套核工业轴承均出自大连,被誉为中国“机车摇篮”“轴承摇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63.2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6555.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2018年是1979年的103.7倍。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云计算、储能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优。2018年,大连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近三成,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各市第一位,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6.1%,比上年增长39.7%2018年、2019年,大连先后获得国务院授予的“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和“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称号。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全市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商贸、物流、金融、软件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7.6亿元增加到398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2007年,大连成为全国首批3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2018年,接待国内游客928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40.0亿元。瓦房店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铁成物流园入选国家优秀物流园区,大连广告产业园区晋升国家级。2018年,全市引进金融及融资类机构109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8%。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塑料、煤炭和铁矿石期货市场,铁矿石期货交易国际化。国内首船期货原油在大连港交割,国内首笔铁矿石期货保税业务在大连港落地。大连是全国第一批10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第一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第一个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先后被命名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称号。2018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1199家,从业人员16万人;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16.4亿元。华信、文思海辉、东软(大连)公司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前三名。

 

  三、全面开放大格局,发展活力空前释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连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连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和范围很小,贸易对象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上世纪60年代初,大连成为我国直接开展对外贸易和航运往来的五大口岸之一。1984年,国务院将大连列为全国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并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批复设立“神州第一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幕。1992年,大连保税区成立。2005年,长兴岛、花园口“两点”纳入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2009年,旅顺口区全面对外开放,长海县首次对外开放,花园口经济区、普湾新区等19个区域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重点支持区域。2010年,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升格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开发区。2013年,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金普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2016年,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务院批准。2017年,辽宁自由贸易区大连片区挂牌运营,至20193月底新增企业14562户,注册资本2023.58亿元。

 

  对外经贸量质齐升。1984年,国家赋予大连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自此大连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1985年实际使用外商投资0.1亿美元,1990年、1996年、2003年相继突破1亿美元、10亿美元和20亿美元大关。2005年起,按调整后的统计口径计算,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连年跨越新台阶,2008年突破50亿美元,2010年突破百亿美元,2014年达到14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副省级城市榜首。2015-2017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9.1%。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已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100多亿美元,11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投资了275个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外资主要投向科技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松下电器冷机系统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和欧力士、IBM、柏威年等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相继在连落户。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大连货物贸易发展速度逐年递增,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近60%、东北地区近40%的份额,出口市场覆盖世界五大洲196个国家和地区,并不断向“优进优出”转变。1985-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825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414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达到19.8%41.2%。对外合作交流频繁,先后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经济年会、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的国际化影响力不断加大,极大提升了大连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形象,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会展魅力之城”称号。

 

  走出去步履坚实。对外投资从无到有,投资规模、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领域由基础设施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成套设备、设计咨询等高端领域拓展,市场范围从发展中国家扩大到发达国家,投资形式由劳务派遣、工程承包扩大到独资、收购、参股等形式。至2018年,大连企业累计在76个国家(地区)投资741个项目,协议总投资额209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6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66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38万人次,外派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32亿美元。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投资,远东工具、新型集团、博森集团、万达集团、赛维矿业、达伦特等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占总投资的9成,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2亿美元,占全市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的65%

 

  四、城市建设大手笔,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人民独立自主建设家园,使这座饱受殖民统治之苦、千疮百孔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连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和资源要素布局,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大连先后获评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球环境500佳城市、国际城市居住范例奖、全球宜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美丽山水城市、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等多项国内外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年均增长17.5%。东北快速路、东联路、西部快速通道、星海湾大桥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七纵七横”快速交通路网加快形成。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连北站、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哈大高铁、丹大快铁开通,城市地铁1212号线载客运行,步入“双铁”时代。能源、水源保障能力提高,液化天然气LNG码头、红沿河核电站、北水南调入连、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邮电通讯网络不断完善,2018年邮政业务总量36.8亿元,快递业务量1.5亿件,电信业务总量381.2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93.6万户。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大连入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2019年入围首批5G试点城市。

 

  “四个中心”璀璨崛起。大连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走向深入,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航运中心建设成果显著。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海港货物吞吐量2018年达到4.7亿吨,比1949年增长440倍,年均增长9.2%;是1978年的16.3倍,年均增长7.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18年达到976.7万标箱,是1999年的13.3倍,年均增长14.6%。大连国际机场航线总数达到298条,与121个国内外城市通航。201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875.8万人次,是1978年的815.6倍,年均增长18.2%。物流中心建设提速。构建“东北新丝路”,先后开通6条中欧班列线路,形成连通日、韩、东南亚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向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大连港海铁联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亚太—东北地区”通道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入围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锦程物流连续14年位居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百强民企榜首。贸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2016年大连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聚集区。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701.4亿元,占东北三省的44.1%。金融中心建设初具规模。继上海、深圳、北京后,大连成为中国大陆第四个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的城市。

 

  城镇化稳步推进。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全域城市化为抓手,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推动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全域一体化。2018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78.7%,比1990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共营制改革试点。全市基本完成1个国家级试点县、55个省级试点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完成土地全程托管1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81.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1.5%。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9万份,颁证到户率93%,进度居全省首位。

 

  五、创新驱动大战略,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后,大连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大连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前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1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67人。1984年科研单位达到105所,科技人员6730人。2018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2017年,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64.2亿元,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长18.1%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达到2.35%,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大连先后获批建设“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核电装备、高铁轴承、飞机装配等工程建设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首艘国产航母在连下水,高端船舶及海上钻采装备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能力形成,世界先进的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装置“大连光源”建成运行,嫦娥四号等航天器专用推进剂和系列航天热工质产品成功应用。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16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92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58件;专利授权量1055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14件;技术交易合同额169.4亿元。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978年,全市有大专院校8所,中学和技校373所,小学144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62年的65.2%提升到99.6%。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市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018年末,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5所,普通高中75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79所,幼儿园1346所。学前3年幼儿毛入园率99.7%,小学入学率99.6%,初中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3%。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0所,本、专科在校生28.0万人;成人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4.4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49年的220倍,是1978年的23.6倍。

 

  新生动能茁壮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9.7%3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6.1%20.6%。“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业,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3%;快递业务量达到1.5亿件,比上年增长33.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同济大学创业谷、弘信创业工场等知名平台相继在连落户,高新区、大连化物所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推动双创政策落地获得国务院表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大连分中心及3个专利运营中心在连落户。构建“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13家;全市备案众创空间64家,其中国家备案29家。推进星创天地建设,获批国家星创天地6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

 

  六、民生福祉大提升,发展成果市民共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迈进,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大连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职工年平均工资1949年为225元,1952年提高到530元,1978年达到605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18年达到87592元,是1978年的136.6倍,年均增长13.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84年为726元,1986年突破千元,2004年突破万元,2018年达到43550元,是1984年的60倍,年均增长12.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1004元,2009年突破万元;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达到18103元。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41,其差距小于全国的2.691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居民家庭消费由先吃后穿再用不断升级。2018年,大连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9928元和1122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984年的50.3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990年的14.2倍,年均增长9.9%1980年食品消费占城乡居民生活费支出比重均超过50%2018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烟酒的消费支出占比均不到三成。2018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37辆和24.3辆。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大连成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获批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沙河口区成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大连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2018年为2.58%。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2018年末,全市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0.4万人、502.2万人、155.6万人、256.2万人和164.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1.7万人。党的十八大后,大连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制定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五级立体化帮扶机制,进行资金、产业、劳务、人才等帮扶行动,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全市128个低收入村中已有26个摘帽。

 

  七、卫生事业大发展,发展环境更加和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后,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连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保障全市居民“病有所医”。1978年,大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43个,比1949年增长1.5倍;床位15570张,比1949年增长9.2倍;卫生技术人员17950人,比1949年增长8.4倍;每千居民有床位3张、医生1.3名,分别比1949年增加床位2.4张、医生0.9名。2018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3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6个,实有床位49433张,卫生工作人员66979人,每千户籍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8.31张、执业(助理)医师3.65人、注册护士4.30人。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55岁,比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982年提高8岁。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大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317天,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达标天数比例均创下2013年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最高纪录,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5位。全市6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Ⅲ类以上)比例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消灭了Ⅴ类和劣Ⅴ类水体。13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全部达标。34个海水国控点位中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了97.1%。完成6条河流8段黑臭水体整治,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专项督查验收的城市。全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7分贝,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次达标率昼间为93.3%、夜间为71.3%。森林覆盖率达到41.5%,林木绿化率达到50%。能源供给结构优化。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明显增加,占全市发电量比重达到61%

 

  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市民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合作、创新、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自信、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极大提高。2005年,大连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此后连续4届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5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滨城爱心涌动,“大连义工”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在国家统计局开展的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调查中,大连多次名列第一位。全市支援汶川地震灾区首批捐款捐物价值达到3.6亿元,在整个东北地区是第一,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也是第一。2015-2016年,全市选树大连市道德模范15人,44人荣登“辽宁好人•身边好人”榜,8人荣获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17年底全市共有志愿者127.9万余人;2018年底,全市共有志愿服务项目1万余个,志愿服务组织7700余支,其中全国及省、市各级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67个。在全国两届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中,大连市荣获最美志愿者1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居冠。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70年初心不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连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谱写了彪炳史册的辉煌篇章。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大连一定能够谱写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一定能够完成建设“两先区”的历史使命,为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本文中2018年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或年快报数据。

制作单位:辽宁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 辽宁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