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抚顺:奋进七十年,筑梦新时代

作者:省统计局网站管理3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前 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七十年,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若放在上下5000年历史中看,70年或许只是一个“初期”,然而正是在这七十年里,抚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以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抚顺19481031解放,建国初期曾是中央直辖市。上世纪中叶以浩瀚的煤海驰名中外,素有“煤都”之称。进入60年代后,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抚顺逐步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新中国的第一桶页岩油、第一吨电解铝、第一吨镁、第一吨钛、第一吨特殊钢、第一台挖掘机均出自于抚顺,同时抚顺还拥有石化行业技术装备的“五个第一”和特钢行业装备的“五朵金花”。改革开放以来,抚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饱经沧桑的工业重镇,处处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城市面貌历久弥新。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48.8亿元,分别是19523.13亿元的335倍,1978年的23.7亿元的44倍,1993111.4亿元的9.4倍,2008637.4亿元的1.6倍。抚顺经济总量从建国初的不足5亿元,发展到现在突破1000亿元,始终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666:18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7801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75736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55540。从产业结构上看,抚顺市一产业比重在建国初期占比超过10%,其余阶段在5%-9%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占比超过80%,其他阶段占比主要在50%-7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在2018年占比达到40%,由此可以看出抚顺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发展比较平稳、第二产业稳中求变、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加的特点。

 

  195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376元,至197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至1219元,而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3万元,达29505元,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达50951元,是1952年的135.5倍,1978年的41.8倍,2008年的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从几个阶段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抚顺市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抚顺财力不断增强。建国初期,抚顺市的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0.02亿元,1980年增加到6.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0年财政收入达到10.9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4亿元,是建国初期的4470倍,是1980年的13.8倍,是1990年的8.1倍,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山乡面貌换新颜

 

  回顾过去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间,抚顺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前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各业生产蒸蒸日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也加快抚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抚顺市山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1949年,全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2亿多元,粮食产量仅19.4万多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利好政策,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业生产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期,粮食连年丰收,1984年粮食总产量43.8万吨;多种经营蓬勃兴起,农、林、牧、渔业加快发展,1993年,国家开始放开粮食经营和价格控制政策,大幅度调高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农业经济再一次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同年,粮食、食油供应全部放开,标志着几十年来生活消费品凭票供应的历史结束。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央和地方对农业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并实行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给农业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截止到2018年末,抚顺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3.9亿元(现价),比1949年增长了51.5倍,比2008年增长1.3倍;肉类总产量10.7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2.7倍;粮食产量66万吨,比2008年增长5.2倍;2018年油料作物1240吨、蔬菜24.4万吨、水产品1.7万吨、食用菌7.8万吨、水果9.9万吨。

 

  三、工业总量持续扩张,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抚顺素以“煤都”著称于世,从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抚顺的工业正是在开采煤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解放前的抚顺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工业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手中,工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解放后,抚顺人民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工业,把抚顺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以生产燃料、动力、原材料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抚顺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50年代中期,由于得到国家重点投入,工业发展较快,平均每年递增24%,是抚顺市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抚顺的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生产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到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53%,抚顺的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一个低潮,直至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抚顺工业由煤而兴起,因油而发展。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抚顺的石油加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65年全市石油加工量为278万吨,是1957年的5.4倍。从此,抚顺的工业开始由以煤炭工业为主,向以石油加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工业主体发生转变,城市性质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号称“煤都”的抚顺,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进入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业发展持续放缓,抚顺工业生产再度陷入低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业经济开始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原来比较薄弱的机械、纺织、电子、食品等行业有了较快发展,工业行业结构趋向协调,成为抚顺工业经济发展生机空前旺盛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抚顺工业逐步改变了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格局,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体的,包括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化工等多种行业在内的产品覆盖较广、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煤炭工业的逐渐萎缩和石油加工工业的崛起为抚顺能源、机械、建材、电力等原材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渐改变了抚顺工业原有的以煤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石化、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布局,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抚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4%,有力的支撑和拉动了抚顺市整体经济发展。

 

  2018年,抚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2.4亿元,实现增加值324.9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32个行业大类,占全部工业行业大类的78.0%;规上工业中国有及集体控股企业数占19.2%,私人控股企业占70.0%,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占7.5%,私营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生产主要产品8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录》产品),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1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426.5万吨、发电设备容量230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237万吨。

 

  四、内贸外贸齐发展,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

 

  建国初期中国物资极度匮乏,不论是商品种类还是企业经营形式都非常单一,几乎所有物品都需要凭票购买。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加强,国营和供销社商业进行了明确分工,主管城乡贸易。这一时期的商业呈现出平稳较慢增长的态势,195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7万元,到19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71万元,13年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2.7倍,年平均增长8.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使流通领域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运动不仅对我国的科技造成严重打击,造成我国科技、文化的倒退,业对商业形成了不利的冲击。这一时期,商业机构、流通渠道被多次大并大撤大调整。大跃进使得所有经济主体收到损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破坏了已经培养出来的经济基础。根据统计,“文革”十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3.7%,大大低于文革前期年平均增长10.6%。1976年文革结束的时候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3.3%197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同比增长7.2%,随着文革消极影响的逐渐减弱,经济逐渐好转。1978年改革开放使干涸的大地迸发勃勃生机,沉寂已久的抚顺市商业得到飞跃发展。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多种经济得到了共同发展,尤其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商品供应迅速丰富,经济形势焕然一新。2001年中国通过加入WTO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加入WTO给抚顺市商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随着商业观念更新,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和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冲击着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到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12亿元,比1978年增长23.1倍,年平均增长15.3%,到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3亿元,年平均增长12.4%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27.6亿元,是1952年的597.3倍,是2008年的2.2倍,自2008年以来年平均增速8.2%。随着贸易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抚顺市贸易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虽然不再像改革开放阶段保持极为快速的发展,但是抚顺市贸易业仍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态势。

 

  在建国初期,我国进出口规模很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和加入WTO这两个重要举措使得抚顺市进出口和可利用外资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中:出口37.0亿元,同比增长34.8%;进口7.6亿元,同比下降24.4%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见证了抚顺市固定资产投资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巨变。投资带动了抚顺经济的长足发展,彰显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抚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70年沧桑巨变,终将成就未来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抚顺市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近8000亿元,投资规模日益壮大。195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0.3亿元,经历了建国初期平稳增长,1957年全市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亿元,搭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抚顺市固定资产投资于1979年逐渐进入发展“快车道”,1988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百亿元。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2.6亿元,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投资总量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建国后抚顺市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以来在第二产业聚拢,“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投资的三次产业平均结构为1.958.1401.6:60.4:38。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增加,伴随工业化由规模扩张逐步向质量提高转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1.3:38.7:60.1,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建国之初,国有经济投资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组织进入相关行业,使之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资金来源众多的局面。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抚顺市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政策措施也相继落实到位,国有经济投资总量增加,但比重持续降低。2018年,国有控股投资仅占整体投资的41.2%。与此同时,以混合所有制、私营、个体等为代表的民间投资迅速发展,民间投资比重占比已达54.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从国有经济垄断向民间经济主导、多元化发展格局的转变。

 

  民生领域投资增加,人民幸福指数不断增长。抚顺市城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上投入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成就瞩目,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18年教育完成投资1.6亿元,卫生社会工作完成投资1.9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8.5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完成投资2.6亿元。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城市天然气事业突飞猛进,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2018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同比增长10.5%2016年以来,抚顺市完成了6141户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极大程度的改善了市民居住环境。民生领域投资的增加,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长足发展。

 

  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近年来,抚顺抢抓机遇,紧紧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以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优势产业项目,促进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用项目发挥优势、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增强后劲。2018年,全市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个数累计达435个,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11个,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达到92个。近年来丰远集团热高为中心的娱乐项目、清原抽水蓄能电站、辽宁抚顺热电厂上大压小新建项目、月芽岛、人民广场、东港立交桥、东北商贸城、抚顺国际物流商贸城等项目的建设,为全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起到了强劲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承载能力逐步提高。新建了东港立交桥、葛布桥、将军桥、新华桥、永安桥、天湖大桥、和平桥、望花桥等主要桥梁,加固了铁路桥,翻新了南、北铁路站,拓宽了新城路、丹东路、河堤路、永济路、高山路,延长了临江路与雷锋路。加快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修建了人民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一廊八园”十里滨水长廊、月牙岛生态公园、劳动公园、新屯公园、儿童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城市建设项目建成使用,对浑河两岸进行了亮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形象。

 

  六、人口结构变化显著,从业人员显著增加

 

  2018年末抚顺总人口208.9万人(户籍人口,下同),比1949年末增加133.8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11407人,死亡人口13796人,出生率5.44‰,人口自然增长率-1.14‰,比1952年下降24.64‰。我市1963年人口出生率达到峰值为53.3‰,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率迅速降低,2003年人口出生率达到最低点4.7‰,我市人口再生产开始转向于低出生、低自然增长状态。

 

  2018年末抚顺男性人口103.7万人,女性人口105.2万人,分别比1949年末增加61.8万人和72.0万人;2018年总人口性别比为98.57(以女性为100),比1949年减少27.63个百分点;从年龄构成看,2018年末059周岁人口15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0%60周岁及以上人口56.5万人,占总人口的27.0%。按照国际标准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为人口老龄化。我市人口早已步入了“老年型”社会。2018年抚顺人口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口56.5万人,占总人口的27.0%

 

  从城乡结构看,2018年末城镇人口144.8万人,比1949年末增加117.0万人;乡村人口64.1万人,比1949年增加16.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69.3%,比1949年末提高32.3个百分点。2018年省内迁入人口4524人,省外迁入2394人,迁往省内人口13817人,迁往省外8234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外出务工经商、上学、工作调动等因素流出的人口大量增加。全市省内净流出9293人。

 

  新中国建国初期,抚顺市城镇劳动力处在普遍失业的状态,全市从业人员只有18.03万人。到“一五”结束的1957年,抚顺市从业人员达到35.1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7.07万人,增长94.7%。以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抚顺市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五十年来,政府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这条主线,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2018年抚顺市从业人员已达106.5万人,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79.3万人相比,增长了34.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从业人员增长了5.9倍。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发展成绩斐然

 

  1、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建国70年以来,抚顺的教育事业也在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下,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投入不断增加,全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建国初期1949年,抚顺市仅有2所幼儿园,7所普通中学,2所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2018年,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69所,在校学生22.6万人,专任教师1.9万人。其中,幼儿园435所,小学109所,普通中学105所,高等学校5所。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建国70周年以来,抚顺市有序启动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空前,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引领、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到2018年底,全市公办幼儿园87所,其中,城市公办幼儿园26所,农村公办幼儿园61所;幼儿教师283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在园幼儿总数3.87万人。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抚顺市各县区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使全市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软硬件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有小学109所,在校学生7.28万人,专任教师6045人,全市小学六年巩固率为99.1%。全市普通中学105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5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896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全市已彻底消除教育危房。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建国初期,抚顺市还没有高等学校,经过70周年的发展,目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4.1万人,专任教师1963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701人,专任教师166人。

 

  2、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1950年),抚顺地区医疗事业相对滞后,全市只有71个卫生机构,医疗床位902张,工作人员1520人,医疗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卫生队伍已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农村卫生状况显著改善,卫生改革不断深入,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抚顺医疗卫生事业产生了质的飞跃。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62个,其中医院56个。卫生医疗实有床位1.5万张,其中医院1.2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512人,注册护士6096人。

 

  3、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抚顺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依据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的产业布局呈现区域化、地域化发展态势,形成了满族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雷锋文化、商业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17个,博物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118.3万册。

 

  4、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国70年来,抚顺体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依托山水、冰雪等自然资源和现有产业的基础,积极引导和推动体育产业各业态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着力培育能够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点,谱写了抚顺体育的辉煌篇章。截止到2018年底,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已经发展到29个,各种体育俱乐部达59家,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到1万余人。各协会、俱乐部组织开展的冬泳、乒乓球、登山、轮滑、体育舞蹈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各种培训、辅导站点1000余处,覆盖全市城乡。

 

  抚顺是一座体育人才辈出的城市,从老女排运动员李延军、世锦赛举重冠军李红玲,到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刘诗雯、篮球运动员张庆鹏,以及新生代中国短道速滑领军人物梁文豪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从抚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运动生涯的巅峰。据统计,抚顺籍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8人次,亚洲冠军139人次,全国冠军455人次。多年来,抚顺向国家和省输送优秀运动员2173人,他们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争金夺银,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家乡抚顺争得了无数荣誉。

 

  5、旅游业迈入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70年来,抚顺市的旅游行业已从资源匮乏发展到旅游市场日益兴盛,已初步实现旅游产业从“国民经济的边缘产业”向“牵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综合型”的转变、旅游市场从“客源地”向“目的地”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抚顺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如今,雷锋纪念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面貌焕然一新;清原红河大峡谷漂流、皇家极地海洋乐园、热高乐园、三块石风景区、天女山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更是异军突起。20162月,抚顺经济开发区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8年,抚顺市接待旅游者397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9.5亿元,同比增长15.6%,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八、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解放初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元左右。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7元,提高到2008年的12434元,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2470元,是建国初期的1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6元,提高到2008年的5560元,到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4249元,是建国初期的268倍。

 

  2、储蓄存款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存款不断增长,2018年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1409亿元,占2018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75.4%,是2008年的2.9倍,是1978年的1910倍,是1952年的94184倍。

 

  3、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消费支出由“一五”时期的108.6元、“大跃进”时期的125.8元、“文革”时期的132.2元,上升到1978年的294.2元,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748元,到2018年,人均消费支出已达23635元,分别比“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提高217倍和79倍,比2008年提高1.7倍。在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步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用、住、行”阶段升级。食品消费已从吃饱、吃好逐步向高层次、高品位、营养化发展;穿着消费已从颜色单调、款式单衣多季向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居民耐用消费品由百元级的小型耐用消费品(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向千元级的中型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升级之后,又向着万元级的大型耐用消费品(如住房、轿车)升级。从居民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看,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拥有汽车27辆、洗衣机93台、电冰箱97台、彩色电视机104台、空调38台、移动电话203部,其中:接入互联网155部、计算机57台,其中:接入互联网52户,而在建国初期甚至到了1978年这些还是空白。

 

  4、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建国七十年来,抚顺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8年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31.61平方米,而在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在1981年只有9.4平方米,随着住房面积的扩大,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花园式小区普及,污染减少和环境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纵观建国以来七十年的发展史,是全市人民奋斗的七十年、发展的七十年、硕果累累的七十年,抚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仍然不够,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滞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实体经济支撑力薄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仍然突出;支柱产业单一、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新的增长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显得不够强;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外向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破解,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明显等等。因此,全市上下都要认真总结七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大力推动抚顺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抚顺市统计局建国70周年抚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课题组:王怀忠、李淑波、梁琪、高闯、沈丹、侯静一、沈昊阳、肖峰、王美珠、刘秀梅)

制作单位:辽宁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 辽宁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