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鞍山:七十载砥砺奋进 铸钢都繁盛辉煌

作者:省统计局网站管理3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1948219日鞍山解放。翌年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耻辱,中国人民激昂阔步走上世界舞台,新中国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鞍山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胜利,并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下举世瞩目的业绩,筑起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丰碑。

 

  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的鞍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的鞍山迎来了和平安定、欣欣向荣。勤劳务实的鞍山人民在党的指引下,激情洋溢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当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伊始,鞍山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到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是1949年的11.3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鞍山充分利用本土钢铁产业优势,制定实施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的外向牵动战略,一个全方位、大开放、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既定方针的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心同德,埋头苦干,经济发展顺利步入快车道。

 

  2012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上下凝神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砥砺奋进。鞍山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发扬爱国、创新、务实、敬业的鞍山精神,全面推进建设实力鞍山、诚信鞍山、素质鞍山、幸福鞍山、美丽鞍山五个鞍山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1.1亿元,较1949年增长365.8倍,年均增长8.9%,三次产业占比由七十年前的38.5:40.1:21.4调整为5.5:41.3:53.2。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鞍山完成了以第一、第二产业为经济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了以农业、工业生产为绝对支撑向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科技研发、对外贸易等多元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转换,鞍山经济综合实力呈现出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经济空前活跃,三农巨变成果卓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市广大农民克服了三年大跃进”“1960年特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困难,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市粮食产量达到84.1万吨,比1949年增长2.1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改革政策打破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到2018年,我市粮食产量达到132.2万吨,较1949年增长3.8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鞍山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业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市农业生产仍然处在靠天吃饭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耕种机械化水平低下,作物经济收益微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加强防洪涝、灌溉工程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注重以科技兴农为先导,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对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1.3亿元,较1998年增加118.9亿元,较1978年增加160亿元,较1949年增加170.6亿元。

 

  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空前活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市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被彻底打破,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模式逐渐向林、牧、渔,乃至工业、商业、服务业跨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农业和种植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第二、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8年,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导向、商品基地为基础、龙头产业为支撑、服务体系为保障的农业产业化框架。到2018年,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形成了优质米、温室蔬菜、蛋鸡、肉鸡、牛肉、生猪、南国梨、优质苹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2018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6.9亿元,较1998年增加61.2亿元,较1978年增加93.4亿元,较1949年增加96.5亿元。

 

  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本质飞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农村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调整了农业补贴政策,转变了农业投入机制与方式,构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提高了扶贫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下,全市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移动通讯、互联网络走进农村千家万户,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村旅游资源、农耕文化得到弘扬,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基础坚实。到2018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137元,较1978年增长119倍。

 

  工业生产飞速发展,贡献巨大成就斐然

 

  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鞍山工业经济是在废墟上创业、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支持下,鞍山开始恢复钢铁工业生产,鞍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鞍山市坚持改革改造、开放开发、加速发展的战略,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以一个基地,三大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纺织、建材等工业为主体,行业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伴随着共和国七十年的辉煌历程,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列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对鞍山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鞍山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的取得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鞍山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前夕,鞍钢遭到严重破坏,厂区杂草丛生,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鞍山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开始恢复工业生产,鞍山人民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联合企业,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70年来,鞍钢相继完成了从采矿到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系统的搭建,无缝钢管、大型轧钢和高炉改造等建设,从基础建设、技术改造和工艺改善多方面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伴随鞍钢的发展,鞍山地方工业从小做大,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地方工业只有24户小加工厂,仅能生产锹、镐、犁、砖、瓦等简单工业产品,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鞍山秉持引进、开发、改造并举的发展战略,促进地方工业发展战略,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冶金、机械、建材、纺织、电子、石化、医药、轻工、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装备比较优良、行业结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2018年,鞍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3家,生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990.8万吨和2287.8万吨,总产值186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8.3亿元,完成增加值473亿元。鞍钢对全市工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2018年鞍钢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近四成,增加值更是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以上。

 

  地方工业比重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70年来,鞍山工业经济在保持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1949年鞍山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比仅为26.8%,到2018年鞍山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3.8%,非国有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在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调动社会经济力量、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加社会财富、加快实现小康步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鞍山充分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经济大格局,坚持外向牵动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三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到2018年,全市三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到26家,从业人员达0.52万人,完成出口交货值8.5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的11.4%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鞍钢为龙头,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开发园区为前沿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型工业新格局。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商业市场随钢铁工业的建立、城区规模的扩大、消费人口的增长逐步发展壮大。伴随共和国70年风雨历程,鞍山商业流通体系经过恢复、改造、调整,商业系统框架迅速建立,商业网络布局迅速完成。改革开放以来,鞍山消费市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经营,形成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流通体制。与此同时,鞍山服务行业顺应市场需求迅速崛起,全市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1.3亿元,较1949年增长667倍,年均增长9.9%

 

  商业模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新业态、新热点、新结构推动鞍山消费市场快速发展。鞍山商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国营商店,通过商品购销活动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保证市民生活物资供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告别了依粮票、油票、布票、肉票消费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鞍山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繁荣。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经营形式、经营方式、流通渠道、流通环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一次对我市商业流通市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形成了探索引进新商业模式的强大驱动力。商业综合体逐渐取代了百货大楼,超级市场代替了商店,网络购物一应俱全、覆盖广泛。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业态种类齐全、适应各种消费群体需求的消费服务网络。2018年,全市各类型的商业网点达10.9万个,较1978年增长57.8倍,较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一千余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60.5亿元,较1978年增长121.6倍,较新中国成立初增长近四千倍。

 

  在科技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和独有资源优势的有力支撑下,新兴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热潮以迅雷之势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及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系统相继建成,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家庭互联网用户迅猛增加,浩如烟海的经济社会大数据实现网络共享,完全打破传统的地域与时空的界限,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节奏,信息化变革给整个鞍山乃至每个鞍山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之匹配的网络购物、网络推广服务、网约车、网络订餐等一系列新兴服务模式迅速崛起,在给居民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商家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到2018年,全市互联网消费用户达到98.4万。此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我市旅游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时期全市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19969月建成玉佛苑,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最大玉佛,蜚声内外,吸引众多游客顶礼膜拜。200612月,岫岩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玉都,岫玉以多年荣获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闻名遐迩,岫岩每年吸引观光购物客流巨大,旅游消费热度持续升温。2017年,素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成功晋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千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奇峰古寺、传颂的诗篇佳话吸引众多游人慕名而来、登临览胜。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133万人次,其中,外籍游客21.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30.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出口利用外资成果丰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国内形势掣肘,全市外经外贸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市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全面建设开放型地区经济,在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取得很大成绩,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我市对外经济合作于八十年代初期起步,当时仅限于零星的劳务外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结合鞍山实际情况,全市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企业出口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全市外贸出口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对外经济合作能力日益增强,具备了独立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和成建制派出劳务的实力,境外投资取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全市涌现出一批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形成了以钢材、机电、镁制品、滑石制品、化工、纺织服装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齐全的出口贸易体系。到2018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156.1亿元,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的钢材、机电产品、精加工矿产品比重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的种类向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广的产品延展,出口市场逐年扩大,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外商投资对全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成绩斐然。从1985年批准确立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开始,鞍山直接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1988年,当年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3个,虽总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猛。随着全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软硬环境的改善,吸收外资的渠道不断拓宽,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项目品质和水准不断提高,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市经济进入高增长阶段,外资项目触角逐渐延伸,利用外资实现高速增长。到1993年,当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达208个。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加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洗礼,全市外商投资一度放慢步伐,更趋于理性、健康、优质发展,近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8.0亿美元。随着全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富足,对外商投资需求的迫切度逐渐降低,全市利用外资步伐逐步放缓。投资主体呈现由小企业向大型主导企业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收益型向战略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城市建设投资持续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市区面积仅有28.2平方公里,人口仅有9.3万,如今市区面积达到625.6平方公里,扩大了21.2倍,人口达到341.8万人,增长35.8倍。新中国成立前,鞍山城市破败萧条、布局凌乱,居民生活环境低劣,饱受折磨。新中国成立后,鞍山城市建设有序进行,节奏逐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旧貌换新颜。

 

  城市交通全面改善。经过七十年的建设改造,鞍山市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城市道路路网、路况、路貌均发生巨大变化。先后修建了民生路、解放路和旧堡地道桥,架设了解放路、四方台、五一路立交桥,开凿了玉佛山、自由街、深营路隧道,新建了由解放西路、西北环和西南环形成的城市外环路。道路长度不断延伸,道路宽度逐年拓宽,到2018年,全市城市道路长度达1609.2公里,道路面积达到3211万平方米,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9倍和11.3倍。201212月鞍山西站正式投入使用,鞍山铁路客运进入高铁时代,加之鞍山机场航运线路的不断增加,鞍山人出行的选择性和便捷性明显提升。

 

  城市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提高。鞍山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布局凌乱、穷街陋巷,人民生活在肮脏拥挤的贫民窟。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市不断实施水泡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工程,住宅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告别平房及老旧险危楼房,建筑物绝对高度不断刷新,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住宅区供电、供水、供气配套齐全,商业区霓虹闪烁、灯光璀璨。2018年,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5平方米,较新中国成立初增加25.2平方米,增长4.8倍。

 

  城市功能、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相继开辟了后裕、湖南、深沟寺等住宅新区,千山、玉佛山两大旅游景区;扩充了达道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风景区三个新开发园区;通过撤镇设街道,撤村建社区,不断扩大城区行政建制。鞍山已经建成西部工业区相连、东部风景区比邻、中部商业区和住宅区相映的城市总体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8平方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174.3平方公里。

 

  伴随科技时代进步,鞍山城市智能化水平提高,生活便捷度大幅提升。城市交通借助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实现了更加快捷、绿色的出行方式转变。城市治理实现专业化,城市卫生状况不断好转,空气质量大幅提高,绿水青山工程效果明显。城市照明突出了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夜晚灯火通明、霓虹璀璨。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效果充分显现,城市文化逐渐形成,2017年鞍山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随着全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断积淀。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鞍山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七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观念,牢牢把握五大发展治国理念,为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福祉。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到2018年,鞍山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19元,是1952年的176.9倍,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622.1亿元,达到1949年的238.4倍,年均增长8.3%。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空间逐渐扩大,2018年鞍山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达到22657元,是1949年的120.6倍,年均增长7.2%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最低保障标准连续提高,城乡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问题。老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安居乐业。

 

  衣食住行全面改善。穿,随着人们文化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衣着充分展现出自信与活力,反映出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飞跃。吃,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逐渐开始追求营养、健康,绿色食品备受青睐,食品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变。住,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棚户区、危房全面拆除,小区式住宅新颖别致,公寓式大楼高耸林立,物业设施服务齐备,芳草碧树枝繁叶茂,生活空间温馨惬意。行,全市公交线路不断扩展延伸,2018年全市运营公交车数量达到1823辆,加之5000余辆出租汽车的昼夜服务,网约车行业的迅速兴起,私家车普及率的逐年提高,无一不为全市居民的方便快捷出行提供了保障。

 

  社会事业硕果累累,教科文卫协同发展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鞍山仅有1所高级职业学校,616所中小学校和2所幼儿园。历经70年的教育普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到2018年,全市已有辽宁科技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两所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23所,普通高中33所,初中128所,普通小学348所,幼儿园1049所。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队伍素质高、业务精,教学基础设施日渐完备,特色教学、民办教育快速兴起,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高考升学率位居全省前列,为鞍山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科技事业快速进步。改革开放以后,全市认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吸纳、激励机制,推动结构调整,通过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2018年末,鞍山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7户,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13.5%,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的17.1%2018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639件,授权专利1882件,签订技术合同170项,成交金额达14.2亿元。科技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体育事业成果丰硕。一直以来,鞍山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先进人物不断涌现,继孟泰、雷锋之后,郭明义、李超、刘娟等成为时代新楷模。近年来,鞍山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统领,推进多项文明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了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鞍山文化事业百花齐放,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刘兰芳播讲的评书脍炙人口、为人乐道,海城高跷、岫岩剪纸等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各种健身器材完备,市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近年来,鞍山籍运动员奋力拼搏,相继站上世界领奖台,马龙、郭跃、李晓霞、杜婧、于洋等人更是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为祖国增光添彩。

 

  医疗体系更加健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医疗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医疗机构整体实力实现飞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遍布城乡。伴随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通过调整医疗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条件和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卫生机构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从1949年的189个、590人增加到2018年的1686个、2.1万人,分别增长7.9倍和35.3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52万人,参合率达到99.3%

 

  七十年峥嵘岁月,中华大地沧桑巨变,鞍山经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勤劳智慧的鞍山人民在鞍山城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鞍山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钢都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续写新篇章!

制作单位:辽宁省统计局  版权所有 辽宁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