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谱写了一篇辉煌壮丽的时代华章。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规模稳步扩张,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重大跨越。2017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43.6亿元)的50倍。改革开放40年,全市经济伴随着体制变革、机制转换以及结构调整,先后经历了转型期、快速增长期和调速换挡期。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
图1 1978-2017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1978年,沈阳人均GDP仅有819元,2017年达到697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3倍。按当年年末汇率折算,1978年刚过500美元,2017年达到10331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
财政实力明显提高。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76亿元,经过40年的努力,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56.2亿元,是1978年的39.2倍(未考虑财政口径调整等因素)。各项税收收入536.7亿元,是1978年的64.2倍。
二、产业经济转型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手段,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新引擎培育壮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沈阳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2017年的,沈阳三次产业结构由9.0:65.9:25.0调整为2017年的4.3:37.9:5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2.8个百分点。2017年,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0.9和2.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
图2 1978-2017年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一)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振。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8亿元,是1978年的77.7倍。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84.1万吨,蔬菜产量348.1万吨,肉类产量51.4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3倍、2.8倍和12.2倍。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种植业占比由1978年的87.1%下降到2017年的46.4%,牧业由10.6%提高到42.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1万千瓦,是1978年的5倍。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93.6%。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9.3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7.6万亩,高效特色作物达到176万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6个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64个休闲农业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47家、农村电商200家,创建14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改革开放40年,对沈阳工业来说,是一段从困境走向振兴,从辉煌步入瓶颈,在艰难转型中重拾信心再出发的过程。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曾经创造过许多“中国第一”,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沈阳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困难,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工业发展步入低谷。2002年,沈阳确定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自此,沈阳工业驶入快车道,工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13年以来,受三期叠加影响,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沈阳工业再次经历了爬坡过坎、艰难转型的阵痛,随着全市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沈阳工业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迈向新一轮振兴。
工业规模发展壮大。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21.3亿元,户均产值0.5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272.7亿元,户均产值3.8亿元,是1998年的8.4倍。
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沈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享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振兴以来,沈阳以打造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工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17年,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就占据7个席位,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位列前两位。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3761.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1.3%。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2116.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0.1%。“十二五”以来,我市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其中,华晨宝马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个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工业企业,目前总产能已达每年40万辆。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过40年的发展变化,沈阳工业经济发展动能已从主要依靠传统动能转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是传统制造业加快升级。2017年,沈阳出台和落实产业转型、智能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49个智能升级、170个工业技改、21个工业节能项目,机床集团、沈鼓集团、特变沈变、北方重工等重点企业的高端产品占比均超过50%。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1.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57.4%、113.2%、18.3%和17.7%。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器人制造业增长22.8%。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2.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37种,产值增长8.3%,提高35.5个百分点;主要新兴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9.6%,新能源汽车增长71.1%。
(三)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信息传输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40.9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1978年的66倍;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5.0%提高到2017年的57.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5年的48.2%提高到2017年的68.7%;2017年,服务业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引擎。
三、需求进一步扩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投资总量稳步攀升,投资结构日益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展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总量成倍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后劲。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4亿元,是1978年(3.3亿元)的450倍(未考虑统计口径调整因素);4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五万亿元。
改革开放之前,沈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工业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为5.2:65.2:29.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崛起并壮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投资的不断增长,投资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1999年,三产占比达到峰值,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7:25.4:71.9,第三产业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对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二产投资占比有所提高,2006年二产投资占比达到最高40%,但全市投资结构始终维持“三二一”。2017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为1.4:20.6:78.0。,与1978年比,一产占比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44.6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48.4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新业态迅猛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沈阳市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由国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经济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同时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购销功能齐全的贸易体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种类极大丰富,人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内外贸易繁荣活跃。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989.8亿元,是1978年(16.4亿元)的243.3倍。
新业态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种商业业态不断涌现,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遍地开花,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城乡贯通的商业销售网络,大大改善了全市人民的购物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以网上零售、O2O营销、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汇聚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网上零售保持高速发展,成为重要新经济增长点。2017年,全市111家限上批零住餐单位共实现网上零售额196.6亿元,较比上年增长37.4%,;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0.8%,同比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个百分点,同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品牌商户明显增加。2017年,全市17家商业综合体中自营联营商户与租赁商户总计达2708个,较比上年增加591个,增长27.9%。;17家商业综合体实现销售额100.3亿元,较上年增长11.5%,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客流总量达1.9亿人次,较上年增长5.6%。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后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推动下,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十八大”十八大以来,沈阳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1985-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从0.7亿美元提高到128.5亿美元,增长了182.6倍。其中,出口总额从0.2亿美元提高到4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4万美元提高到10.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8%提高到14.8%。近年来,沈阳引进来、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在沈投资世界500强达到94户,国际友城达到20个,开通沈满欧、沈连欧两条中欧班列,新开6条国际航线。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中德装备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字号”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跨境电商进口直购通关服务平台开通运行,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百姓幸福感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沈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9元,比1978年(370元)增长11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61元,比1978年增长近112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从百元到万元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由1986年的3.9%提高到2017年的6.6%,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由1984年的几乎为零提高到2017年的2.6%。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殷实。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958元,是1978年(308元)的9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541元,是1978年(181元)的58倍。4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比1980年(56.3%)下降27.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比1980年(49.3%)下降17.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住房实现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巨大跨越,到2017年末,居民拥有产权住宅的比例达到93.8%,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2.3平方米,是1979年(7.44平方米)的4.3倍。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7.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4.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90.7万人(包含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新农合医疗参合人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二连涨”,城乡低保“五连增”,城乡低保家庭冬季采暖救助实现全覆盖;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1个,新增养老床位4186张;残疾人事业民生投入增长46.3%;1166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投入3.84亿元实施城乡结合部老旧住宅“三网”配套改造工程,惠及居民7.43万户;完成棚改2.6万户(套),基本建成保障房1.9万套,维修更新老旧住宅电梯212部。
(五)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在持续发展经济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城市软实力不断取得新成就。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17年,全市R&D经费支出140.1亿元,是2000年的12.6倍。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资金8.7亿元。9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1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民口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8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5个,其中国家级7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51个,其中国家级11个。拥有两院院士24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6名。专利申请2087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72件;专利授权98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73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7.54亿元,增长16%,在沈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由去年的8%提高到21%。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17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14.4亿元,是1989年的47倍。普通高等院校由1978年的15所增加到2017年的47所,在校大学生由2万人增加到39.8万人。2017年,全市拥有幼儿园1370所;小学273所;普通中学299所;普通中专31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7%;小学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16.5%,小学在校生年度保留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11.9%,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比例为62.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7.1%。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17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1个,比1978年增加9个;文化馆(艺术馆)29个,比1978年增加15个;博物馆13个,比2000年增加8个。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万场,参与群众1005万人次,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1050场次,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258场,累计放映公益电影22483场,受益观众达200余万人次。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完善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2017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386个(不含村级卫生组织),是1978年的1.8倍。其中,医院274个;卫生院11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2个;卫生监督所12个。年末实有病床6938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2890人,其中执业医师26485人,执业助理医师1708人,注册护士32974人。
(六)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17年,全市道路长度3922公里,是1978年的3.8倍;桥梁383座,是1978年的4.5倍;供气管道长度8266公里,供水管道4134公里,排水管道6393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7.5倍、2.2倍和5.4倍。2017年末,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数5902辆,出租车17549辆,分别是1978年的8.4倍和262倍;运营车辆线路310条,是1978年的8.9倍;客运总量104263万人次,是1978年的2.8倍。20112010年年城市公共交通进入“地铁”时代,地铁1号线、2号线陆续开通运营,到2017年,地铁2号线北延线投入试运行,4、9、10号线建设顺利实施。,截至2017年末地铁运营里程656.5万列公里,客运量30644.7万乘次;2013年,浑南有轨电车开通运营,到2017年,有轨电车运营线路4条,运营里程342万列公里,客运量1266.2万人次。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作为重工业城市,沈阳1988年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全球第2位),经过10年的治理,1998年沈阳成功走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到2017年,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6.3%和5.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6天,优良率为7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3平方米;拆除20吨以下燃煤锅炉111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3.14万辆;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老虎冲渗沥液处理厂投入使用。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44.8万吨/天,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4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跨越腾飞。纵观沈阳40年发展历程,是一部制度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的历史,是一部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挫折中越战越勇、在困境中历练成长的历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子,谱写沈阳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注:2017年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数据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修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