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阜新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聚力量搞建设,同心协力求发展,阜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40年来,阜新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负重拼搏,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符合阜新实际的转型之路。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是阜新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4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09.1亿元,增长59.2倍(增加值均为可比速度,下同)。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428元,2017年达到23105元,增长53倍。197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0.77亿元,到2017年达到38.2亿元,增长48.6倍。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1.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4.3亿元增加到1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加到209.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长73.3倍、24.6倍和160.2倍。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7.6:63.2:19.2调整为2017年的21.8:27.0:51.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36.2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32.0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改变了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51.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172.2万亩,增长2.3倍。深入实施“畜牧业强市”战略。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5.3%增加到2017年的50.4%,提高35.1%。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2017年,设施农业面积3.8万亩,产量16.6万吨。工业走出了“一煤独大”困境,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电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54.6%下降到2017年的23.9%,下降了30.7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化工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四大产业合计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9%,已基本替代了传统产业。
三、农业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阜新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8.4亿元,增长123.8倍。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到2017年,粮食总产量由43.85万吨增加到199.2万吨,增长3.5倍;蔬菜总产量由24.1万吨增加到82.1万吨,增长2.4倍;肉类总产量由1.4万吨增加到53.1万吨,增长36.9倍。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2017年,全市已形成了生猪、奶业、白鹅、食用菌、杂粮、南瓜等8大产业化链条。全市12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2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带动农户19.4万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户,全市已建设了四大加工集聚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1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8.3亿元,实现了“七通一平”的企业入驻标准,现入驻企业80户,项目总投资76.5亿元。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入省重大项目库6项,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位列全省第二位。获省审批重点农产品出口示范区2个。
四、接续替代产业初具规模,新旧发展动能持续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阜新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把工业作为经济转型主战场,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构筑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5.4亿元,增长23.1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原煤除外)。发电量由44.86亿千瓦时增加到114.36亿千瓦时;水泥年产量由7.17万吨增加到137.09万吨;食用植物油年产量由0.15万吨增加到12.5万吨;乳制品由120吨增加到10.03万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依托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6.8%提升到2017年37.6%,提高了20.8个百分点。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2.8%提升到2017年的14.6%,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以新能源为抓手,持续巩固能源工业。传统煤炭行业不再一业独大,煤炭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1%下降到2017年的5.4%;新能源从无到有,逐步接替传统能源,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电力生产产值的42.8%,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达31.6%。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7年,阜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3亿元,利润总额10.1亿元,税金总额9.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4.15%。
五、服务业生产稳步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阜新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服务业体系,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使全市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年均增速。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五成以上,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服务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零住餐业为代表的传统支柱行业在优化提升中较快发展;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1978年到2017年,公路客运量由317万人次增加到1131万人次,增长2.6倍,公路客运周转量由10198万人公里增加到82532万人公里,增长7.1倍;公路货运量由244万吨增加到4763万吨,增长18.5倍,公路货运周转量由4122万吨公里增加到797650万吨公里,增长192.5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7.3亿元。消费规模扩大、速度加快。1978年到201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6亿元增加到289.5亿元,增长85.2倍。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阜新自1988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实现利用外资零的突破,阜新对外经济才开始有所发展,但发展较缓,直到2002年实施经济转型后,外向型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2.4亿美元,是转型前的21.7倍。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7亿美元。出口总额2.3亿美元,是转型前的17.6倍。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2亿元。金融业迅猛发展。1978年到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0.85亿元增加到1099.1亿元,增长1292倍;各项贷款余额由3.66亿元增加到927.1亿元,增长252.3倍。金融业增加值“止负转正”,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31.4亿元。电信业快速增长。1978年全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用户)26部/百人,到目前几乎人均1部。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0.9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9.1亿元。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由不足1万户发展到49.8万户。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3亿元。
六、基本建设投资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蓄力量,持续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0.1亿元,40年累计完成投资3680.4亿元,2017年,新开工五千万元以上项目105个、竣工投产项目103个、推进建设项目107个,新增亿元以上储备项目114个。一批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保利、大唐、华能、华录等20多户央企在阜投资,同江苏徐工、中国航天、上海宝钢合资合作进展顺利,富国皮革、天佐羊绒、大鹰水泥等总部搬迁落户阜新。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债务重组和产品方案优化进展顺利,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积极成效,我市被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阜新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1978年与2017年相比较:年供水总量由5386万吨增加到7981万吨;全市公共汽车拥有量由77辆增加到3449辆(其中出租汽车2771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4%。城市中心区、阜蒙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城市部分管网得到改造,主城区“六横六纵一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年末实有城市道路由1978年的207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910公里。农村实现屯屯通油路。6条高速公路通车,巴新铁路实现运营,京沈客专(沈阜段)年末即将运行通车,阜新已成为辽西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1978年与2017年相比较: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8%增加到31.27%,人均绿地由4.6平方米增加到17.67平方米。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了阜新向环保生态城市迈进的步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阜新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农业部循环农业示范市;海棠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阜新市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方位提高,由贫困达到小康水平。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7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548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54331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人数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9%。城乡劳务输出17.6万人次。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54.4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20.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7.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6.2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2万人,比上年增长2.9%。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5万人,比上年下降8.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2万人,比上年下降2.7%。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90.7万人,常住人口参合率99.2%。全年6.9万城镇居民和2.8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年末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00个,其中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07个;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9006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7576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16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94.4万元。
九、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
2017年,阜新市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91项,其中,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水平10项,省内领先9项,省内先进50项。推广应用率达到100%。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1735人增加到2017年的36520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1839人增加到2017年的12254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中心医院、矿总院等各大医院均进行了改扩建工程,现已拥有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和先进的设备。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7536人增加到2017年12159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共演出200场;文化馆、艺术馆、文化站1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书量52.1万册,总流通量16.1万人次,外借图书16.6万册次。广播电台4座,开办节目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1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2.9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9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48%。积极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坚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阜新市先后被国家体育部评为“竞走之乡”、“篮球城”等荣誉称号,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篮球、赛艇、举重等优秀运动员。
回顾阜新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这些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倍加坚信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倍加感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伟大正确,也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丰硕成果和大好局面。
我们将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新的起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以推进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阜新全面转型升级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2017年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数据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修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