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 油城发展谱新篇

――盘锦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综述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盘锦于1984年6月建市,市域面积41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3.7万人,是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改革开放40年来,在盘锦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成就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盘锦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人均GDP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跨越发展。1984年建市初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到1993年突破百亿,2011年跨越千亿大关,2017年达到1087.2亿元。

  2.人均GDP稳步提高。人均GDP从1984年的1471元,到1993年突破万元大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2017年已达到7568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3.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84年的1.4亿元,到2011年突破百亿大关,2017年已达到118.9亿元,是1984年的86.3倍。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能力也不断增强。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4.6亿元,是1984年的542倍。

  (二)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产业支撑显著增强

  1.农业生产硕果累累。盘锦是鱼米之乡,盘锦大米是“中国名牌产品”,河蟹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授予“中国河蟹第一市”称号。198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亿元,到2007年突破百亿,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2017年达到222.2亿元。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109.9万吨,是1984年的1.7倍;蔬菜产量109.3万吨,是1984年的10.5倍;肉类总产量24.7万吨,是1984年的22.5倍;水产品产量24.3万吨,是1984年的18.6倍。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盘锦缘油而建、因油而兴,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作为以石油开采设立的资源型城市,盘锦既受益于石油开采业,曾经成为全省经济实力的第四大城市,也受单一石油经济支撑非油经济发展严重不足的制约经济发展持续低迷。面临单一经济结构的极大困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工业项目建设为基础开创了转型发展的新局面,成功培植石化行业成为与油气开采并驾齐驱的产业,农产品加工、石油装备制造、海洋装备制造、塑料新材料等初具规模,形成了宽广的产业发展格局,经济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84年建市初期,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达到60%,在油气经济稳定基础上,2017年占比已降低至12.7%。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快速发展,石油加工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原油加工量从1984年的50万吨,到2010年突破千万吨,2017年已达到2154万吨,石油加工业产值占比达到62.9%,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朝着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目标奋进。

  伴随着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主导产品产量增长迅猛,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2亿元,是1984年的142倍。1984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362家,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已达到250家。主要工业产品中,2017年汽油产量达到80.6万吨,是1984年的45.5倍;柴油产量434.9万吨,是1984年的18.4倍;沥青、塑料树脂、乙烯产量分别达到了442.3万吨、71.3万吨和50.3万吨。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第三产业逐步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盘锦市紧紧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内在发展趋势,大力培植旅游、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港口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盘锦港成为东北最近的出海通道,城乡商业网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服务业结构层次明显提升,呈现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4年的1.3亿元,到2007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已达到470.9亿元,占GDP比重从1984年的10.1%提升至43.3%。

  (三)投资消费需求扩大,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1.项目建设拉动有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拉动效应凸显,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3.9亿元,是1984年的68.6倍。

  2.消费市场升级换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全市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渐规模化、体系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4年的3.1亿元,到2007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已达到393.3亿元,是1984年的125倍。

  3.外贸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出口总额21.3亿元,是1985年的46.3倍。其中,工业品出口14.1亿元,是1985年的58.3倍;初级产品出口1.7亿元,是1985年的7.8倍。全市进口总额87.7亿元,是2001年的42.9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1.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位居全省前列。组建了盘锦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成为全省第3个拥有985高校的城市。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18所,其中普通中学73所,普通小学35所;在校学生数为15.0万人,其中普通中学6.6万人,普通小学6.6万人。

  2.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举办红海滩国际马拉松比赛,辽河文化产业园不断巩固其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江南风情园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盘锦荣获东北地区唯一“中国书法城”称号,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2017年成功晋升全国文明城市。

  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建成市中心医院,荣获“中国医疗机构公信力示范单位”,进入全国三甲医院百强行列。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构建了覆盖县、乡、村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2017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95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62个,卫生院33个。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9980张,比1985年增加了6668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892人,比1984年增加了4711人。

  4.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惠泽百姓。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建立,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日益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在全省领先。2017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4万人。

  (五)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倍感幸福

  1. 美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成效显著。盘锦湿地成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湿地总面积约31.5万公顷。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7%。辽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辽河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四类标准。大力推进蓝天工程,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前列,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2.城乡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2.5%,城镇化发展进入到稳定期。城乡经济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以宜居乡村建设为切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新路径,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了城乡一体化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所有村屯实现了道路黑色化,宜居乡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3.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6484元,是1987年的31.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38元,是1987年的20.9倍。全市职工平均工资45406元,是1984年的51.6倍。

  二、经验启示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盘锦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卓越成绩值得肯定,为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短板和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全市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民营经济相对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亟待在今后一段时期予以破解。

  (一)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做大做强大米、河蟹、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围绕“水稻、水产、蔬菜、林苇”等主导产业,引导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步推进,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2.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从最具优势的行业着手,大力培育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应在有需求增长空间和鲜明供给优势的领域持续发力,充分利用发挥好石化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以拉长产业链条为目标,重点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产业链下游产品,打造产业群。从最具潜力的产业抓起,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盘锦产业特点和优势条件,重点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积极培育、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扩大服务消费,努力拓展信息、休闲、旅游、绿色等新兴重点消费领域,满足市场、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教育文化、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为引领的新兴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增长潜力空间。

  (二)进一步打造城市竞争力

  1.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创新要通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创新环境优化等“四大工程”来促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实现创新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的全方位创新。对于创业要通过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创业、企业二次创业、产业链创业、配套创业、外流人才回乡创业等多元创业的开展,充分激发出中小微企业、大企业、科技人员、大学生、高层次人才和民众创业主体的活力。

  2.全面优化宜居宜商环境。宜居宜商的好环境是积聚优质发展要素的“磁石”,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资本”。在宜居环境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更加注重城市的“法治”和“智慧治理”,要在挖掘和弘扬城市文明上下功夫,让多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要得到满足。在宜商环境建设方面,许多的制度环境虽然非常好,但与外部经济主体联系还不够紧密,市场作用发挥较弱,运用市场手段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要强化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这只手要紧紧围绕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减少对市场的外力干预。市场这只手则一定要运用好,要紧紧围绕重点发展任务,放开市场的入口,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参与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当中来,让各种生产力要素活跃起来。

  (三)进一步提高百姓感受力

  1.全面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在切实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医疗、食品药品、就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文体、休闲等新兴服务产业,全面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百姓,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安全、方便。

  2.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更加融合的城乡产业体系、更加和谐的城乡社会环境、更加完善的城乡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推进节能减排,整治面源污染,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把盘锦建成美丽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让老百姓有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注:2017年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数据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修订。

附件

辽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