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区篇

40年开放生巨变 江城奋写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丹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改革序幕。中共丹东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呼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市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解放和发展落后的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以来,丹东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开启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全市社会经济朝着更有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进入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禀赋优势,经受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突破百亿,接近千亿元大关,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后工业化阶段的巨大跨越。

 

  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亿元,比1978年的13.13亿元增加773.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9倍。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和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全市经济进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常态,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新的发展动能不断集聚,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且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成长。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91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055.3美元),比1978年的650元增长了50倍。

 

  财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20.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7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6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2.74亿元,增长了18.9倍。2017年全市税收总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43.5倍。财力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达208.9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日趋多元

 

  40年来,丹东经济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增长动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工业为主拉动经济的局面演变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联动发展、多个支柱产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互竞的格局。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2.256.121.7调整为2017年的16:30.7:5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1.6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7.774.118.2调整为2017年的2.624.972.5。民间资本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由零起步,发展到201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6.8%,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各行业。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看,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温饱型”消费为主,90年代“改善型”消费份额大幅增加,到时下“享受型”消费又成为潮流。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工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工纺织等支柱产业发展到现在的电力、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服务业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发展为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零住餐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会展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为支柱,文体产业、商务服务业、幸福健康业、软件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

 

  三、农业基础作用稳固,特色农业进一步做精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三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加,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推广施行,取消农业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经济活力日趋增强,生态、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明确。2017年全市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7.9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14.1%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是1978年的80倍。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2.9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5倍;拖拉机数量4.72万台,大幅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9倍。农产品供给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千方百计促生产、调结构,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40年来,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提档升级的优质型农产品生产普遍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9.3万吨,比1978年增长22.7%;水果(含瓜果类)产量31.9万吨,比1978年增长24.8倍;板栗产量11.8万吨,比1978年增长68.1倍;水产品产量59.2万吨,比1978年增长23.7倍;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1.5万吨,草莓产量

 

  13.5万吨,柞蚕茧产量2.1万吨,肉类总产量20.9万吨,禽蛋产量12.3万吨,奶类产量2万吨,均比1978年大幅度增长。划定27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017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7万亩,新增设施种植业面积3266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30%。贝类、大米、草莓、燕红桃等特色农产品走上品牌发展之路,东港草莓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东港大黄蚬”列入第一批中国/欧盟互认地理标志保护清单。2017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7亿美元。

 

  四、工业基础逐步夯实,优势产业茁壮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依托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累计投入了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工业,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201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0亿元,均比1978年大幅度增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改善。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5.3%,比1998年提高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6%,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体系。思凯电子成为国内行业物联网产品占比最高的龙头企业;曙光集团成为国家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启动与华泰汽车公司重组;黄海新能源汽车型号超过30个,产量超过千辆。40余家企业与20余家科研院所精准对接,签约合作项目20余个;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活动,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2家。培育“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7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6户。凤城现代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孔雀表业、欣时代生物医药荣获“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称号,丹东药业成为全省唯一获得省长质量奖的制药企业,全市27项产品成为辽宁名牌产品,轻工业规模由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5位,轻工业振兴初见成效。

 

  五、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僵化的诸多制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出台实施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逐步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74.3亿元,比1978年增长889倍;第三产业增加值4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0.2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培植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东大货运等一批临港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东港草莓80%实现了网上交易。实现各类融资230亿元,引进招商证券等金融机构6家。万达金街、安东老街、女人街成为夜经济亮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快速发展,2017年增加值达14.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4%。金融业迅速发展,增加值达76.5亿元,占18.2%。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达39.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持续发展,实现增加值9.5亿元,占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8.8亿元,占4.5%。教育增加值13.3亿元,占3.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3.1亿元,占0.7%。卫生和社会工作增加值9.1亿元,占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4.4亿元,占1.0%。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69.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99.1亿元,占23.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0亿元,占5.7%。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重要产业。围绕辽宁旅游“金三角”建设,全力打造鸭绿江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全市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28处,共有A级旅游景区19处,其中,4A级景区8处,3A级景区9处,1A级景区2处。全市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虎山长城和鸭绿江断桥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凤凰山山城被列入国家100个重点保护大遗址。推进全域旅游,爱河生态公园建设、蒲石河森林公园升级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实现开工,北黄海温泉度假村被评为国家五星级温泉度假村,大鹿岛、獐岛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丹东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报国务院待批,丹东市成为“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2017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40家,旅行社102家,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比2005年增长4.9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增长33.0%。全年旅游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6.7倍。其中,旅游外汇收入比2005年增长1.5倍。

 

  六、固定资产投资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来,丹东市不断改革投资体制,拓展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弥补了丹东市历史上基础建设投入的不足,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6亿元,是1978年的222.5倍;1979-201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0亿元,达7207.8亿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201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7亿元,与20年前相比成数十倍增加。1979-2017年,全社会竣工房屋面积68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412万平方米。建成投产大批项目。2013-2017年,城镇累计施工项目3479个,投产项目261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5.3%。共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010个,竣工投产647个,项目总投资4293亿元。巨大的投入,为丹东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2017年,全市通过投资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总值达2234亿元,比以往大大增加,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4%。一批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拓宽了就业门路,吸纳了一部分人员就业,对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一些项目的建成也使社会事业得到发展进步,提高了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与水平,加快了丹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领域投入,使得丹东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水平持续提高。铁路建设与时俱进。加大铁路建设力度,高铁从无到有,铁路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公路建设实现新跨越。不断扩大道路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提高公路建设水平,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县(市)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2017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3公里,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和高速公路。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接近1万公里,达9458公里,是1978年的3.6倍,其中等级公路达到6152公里,也大幅度增长。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丹东机场全年共有在飞航线6条,其中国际航线1条。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2017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3.74亿吨公里,货运量7438.1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789.6倍。旅客周转量20.11亿人公里,客运量3890.80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和5.5倍。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4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42亿吨,增长354.5倍。

 

  邮电通信业迅猛扩张。201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4.21亿元,是1978年的403.5倍。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56.57万户,是1978年的84.7倍,电话普及率迅速提高。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手机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7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0部以上,201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25.8万户,比上年增长11%。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0.2万户,增长7.9%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发电量75.12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64.6倍;水厂综合供水能力32万吨/日,是1978年的1.6倍;液化石油气供应从无到有,2017年达9620吨;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全覆盖,比1978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市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408.3公里,道路总面积987.3万平方米。全地区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车辆940辆,营运线路142条(含支线),营运线路总长度2602.1公里;市内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74辆,营运线路82条(含支线),营运线路总长度1654.8公里。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向城区供水,结束了丹东建成区单一水源的历史。全市有城市自来水管长度870公里,全年供水总量6189万吨,比上年增长3.7%;用水普及率100%。煤气供气管道长度538.4公里,增长0.4%,煤气供气总量6014万立方米;天然气管道长度208.1公里,天然气供气总量1898万立方米,增长21.9%;城市石油液化气供气总量9620吨,煤气用户24.8万户,天然气用户6.5万户,液化气用户2.5万户。集中供热面积3787万平方米,

 

  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加快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极具特色的吃、穿、用各类消费品“票证”消失,物资供应从短缺走向充足,消费品种类极大丰富,人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内外贸易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

 

  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作用不断增强。1978年以来,丹东市消费品市场快速成长壮大,呈现城乡消费同步加快、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商贸流通繁荣兴旺。宝山女人街等几十个商贸重点项目陆续建成营业,乐购、华润万家、肯德基、大商新玛特等知名商业企业相继落户丹东。交通物流中心等一批企业已呈现现代物流企业雏形,信息、咨询、广告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到2017年末全市有600多个加盟店、连锁店、专卖店、超市等,方便了消费者,促进了消费市场发展与繁荣。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达396家。城乡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价格总水平有一定幅度上涨。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13.5倍。随着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17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1.94亿元,占全市85.94%,继续占据消费市场主导地位。农村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促使农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特别是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的实施,覆盖丹东市88%以上的村。建成标准连锁农家店634个。对于建设农村消费品市场,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0.47亿元。商品消费热点不断翻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商品逐步丰实,居民消费热点从不同时期的服装、家具、家用电器、手机、汽车等逐步过渡到个性化、智能化。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20.1亿元。

 

  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日益活跃

 

  40年来,丹东充分发挥丹东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整合全市港口资源,积极推进港口建设,抓住东北振兴、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从一个较封闭的边陲小城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东北东部重要开放城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对外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涉及100余个国家(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5545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16.3倍。其中,出口总额247381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31.7倍。进口总额108069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91.7倍。支持企业开拓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扩大订单,对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等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打开了外贸出口新局面。出口产品从资源型向加工型、科技型、民族特色及机电设备等高端产品转变。沿海经济稳步发展。重点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区、高新区、大孤山经济区管理体制得到调整优化,机构编制大幅削减,突出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职能。丹东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已上报国务院待批。丹东综合保税区申报按国家“一区一园”新要求调整选址。临港产业加快发展,黄海汽车、本钢不锈钢、哈曼科技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全市25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深入对接吉林向南发展战略,与东北东部地区在经贸、旅游、物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规划》近期有望获得国务院批准。丹东港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实现通关运营。携手通化、白山成立鸭绿江旅游联盟,共同打造鸭绿江国际旅游品牌。启动与扬州市对口合作,签订了城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招商引资快速发展。1985-2017年,丹东市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82995万美元。从20世纪中叶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丹东起,至2017年末,在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超过600家。2017年,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363万美元,是1985年的178.6倍。2017年,全年新办三资企业15家,年末三资企业实有625家。2017年,围绕港口建设、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科学谋划、包装、推介项目300余个。开展市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70余次,与恒基伟业、中高集团、东软集团、锦江集团、大欧化成株式会社等企业深入合作,签约落地大项目80余个。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

 

  40年来,丹东市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素质持续提高,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40年来,丹东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优势明显,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休闲教育等稳步发展,各种职业培训蓬勃开展。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91所,拥有教职工27933人,其中专任教师22784人。全年共有在校学生269108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627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8755人,初中在校生53442人,小学在校生86765人,幼儿园在校生43352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230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411人,工读学校在校生7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0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普高)68.7%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17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48项,授权发明专利150项。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8项。全市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2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101.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1.9亿元。一批科技城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获得奖励。

 

  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卫生计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启动13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1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全国7443家医院实现联网直接结算;新增5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07个。其中,医院44个,卫生院76个,妇幼保健院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8122张,其中,医院13734张,卫生院3628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043人,比上年增长3.8%。其中,执业医师4924人,增长5.1%;助理医师735人,增长0.8%;注册护士5949人,增长3.9%。全市共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人口覆盖率100%。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4.3万人,参合率为99%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2017年末全市拥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120个。其中,文化事业机构111个,文物事业机构9个。文化事业机构中,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8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6个,文化站90个,其他文化事业机构1个。2017年末全市广播电台拥有中短波转播发射台5座,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5套,全年播出时间36591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电视台自办节目7套,电视全年播出时间53506小时。有线广播电视转播干线网络总长7170公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7%

 

  体育事业成果辉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017年参加省以上竞赛36次,夺得省以上奖牌173枚。其中金牌62枚,银牌50枚,铜牌61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3次,举办县以上各项单项比赛85项次。承办国家级赛事4项,省级赛事11项,举办市级群众健身活动51项。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器材、笼式运动场走进乡村,在乡镇和社区新安放健身路径80套。居民健康状况明显好转,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十、人民生活大幅提升,需求向更高层次升级

 

  40年来,丹东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再发展到向全面小康冲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19782017年,全市就业人员从96万人增加到119.68万人,净增23.6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4万人增加到46.84万人,净增22.8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36.538.525.0调整为38.822.039.2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44元,是1981年的6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69元,是1985年的28.6倍。居民收入结构随着市场化进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40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丹东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69元,比1981年增长49.6倍。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0%,比1981年降低25.4个百分点。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42元,比1985年增长26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9.8%,比1985年降低26.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37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65645元,增长1773倍。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空调器、家用汽车等新型消费品已经步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78年时只有2.82平方米,到2017年则达数十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也比1978年成数倍增加。现在,丹东市居民不仅居住面积大幅度扩大,而且居住质量、条件和装修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许多住宅小区实行了封闭化、园林化,社区服务业也随着住宅小区的建设而蓬勃发展起来。商饮服务网点遍布居民生活小区,人们生活中的诸多难处逐步得到缓解,生活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如今,一栋栋住宅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整齐划一,楼体色彩各异,屋高错落有序,把我们丹东这座整洁文明的江城装点得更加美丽。

 

  民生保障事业全面推进。2017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0.2万人,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在职参保人数59万人,增长16.1%;离退休参保人数51.2万人,增长13.3%。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发放养老金113.7亿元,增长15.2%。发放养老金离退休人数51.2万人,增长13.3%。全年城镇职工征缴医疗保险基金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支出医疗保险基金13.4亿元,增长0.9%。全年城镇居民征缴医保基金1.25亿元,下降3.9%;支出医保基金1.14亿元,增长16.3%。全市城乡共有低保户5.1万户,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镇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9万户,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有3.2万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由2011年每人每月315元、2012年每人每月365元、2013410元、2014460元、2015500元、2016540元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提高,并扩大保障范围,低保惠及群体进一步扩大。其中: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70元,增幅5.6%;农村低保调增标准由2016年每人每年3780元提高到2017年每人每年4080元,增幅7.9%。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调增标准,集中救助供养的由2016年每人每年6500元提高到2017年每人每年7020元,增幅8.0%;分散救助供养的由2016年每人每年4500元提高到2017年每人每年4860元,增幅8.0%2017年全市城乡享受低保待遇人数7.9万人,增长4.9%。其中,城镇享受低保待遇人数3万人,农村享受低保待遇人数4.9万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亿元,增长1%。其中,城镇发放保障金1.6亿元,下降9.7%;农村发放保障金1.3亿元,增长22.6%。全年发放灾民救济补助款824万元,救济灾民3.2万人次。

 

  十一、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40年来,丹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抓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放松,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生态丹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丹东得以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法治手段,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向好。2017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9天,比上年增加10天。PM2.5浓度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16.7%PM10浓度年均值6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12.7%

 

  园林绿化建设持续有力,人居环境日趋美好。丹东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推动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大发展。40年来,城市绿化总量稳步增长,公园、广场、绿道数量不断增加,全社会建绿机制基本形成。2017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982.6公顷,是1978年的3.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5.9%。丹东已步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逐步开启。大梨树、三道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大鹿岛被评为“全国特色民俗村”,獐岛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不断加强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6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

 

  改革开放40年,是丹东市成就新辉煌的40年,是谱写新篇章的40年,改革开放给丹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变化,丹东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宏伟愿景更加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民生领域仍有短板,民生改善任务较重。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让全市人民感受到更加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40年时移势迁,40年砥砺奋进。潮涌40载,丹东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辽东大地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史诗。展望未来,丹东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将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新矛盾,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丹东、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一定能够实现丹东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梦想,一定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2017年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数据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修订。

附件

辽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