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十八大”以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沈阳市统计局 2022-09-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沈阳奋力推进转型创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优存量扩增量,补短板强弱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沈阳振兴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沈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395.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249.7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11.0亿元增加到326.3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118.6亿元增加到2570.3亿元,年均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65.9增加到4353.0亿元,年均增长6.7%。

  

  2.人均GDP迈上新台阶。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578元增加到2021年的79706元,按可比口径算,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1%。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价)计算,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2021年达到12355美元。

  3.财政金融支撑不断增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715.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73.0亿元各项税收收入由575.4亿元增加到612.4亿元。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374.9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8933.3亿元,年均增长7.1%;贷款余额19230.1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11159.4亿元,年均增长10.1%。

  4.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全市常住人口由2012年末的822.8万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911.8万人,年均增加9.8万人,年均增1.1%。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三产成为第一支撑

  

      十八大以来,沈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4.8:48.2:47.0调整为2021年的4.5:35.5:60.0,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3.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4%。

  1.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423.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57.3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1%。202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达到418.6万吨,是2012年的1.2倍,年均增长1.9%。农业机械总动力由326.3万千瓦提升到432.4万千瓦,年均提升3.2%。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6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3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个。建设高标准农田70.7万亩。

  2.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显著,年均增长3.4%。其中,汽车制造业年均增长8.2%,高于规上工业6.6个百分点。2021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8.1%,比2012年提高37.4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柱。新兴产业较快增长。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4.3%,比2015年提高17.2个百分点;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快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9.3%,比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26.2%,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17.6%,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6.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0%,比2012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3.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提档升级,呈现出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传输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4353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7%,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桃仙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提升至22名。2020年,机场航线达到273条,较2012年增加219条;通航城市达到127个,较2012年增加52个。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中心门户机场。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邮政”的深度融合,传统邮政业务向快递、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升级换代,邮政业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81.7亿元,按可比口径算,是2013年的10.5倍,年均增长34.2%。其中,快递业务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快递76401万件,是2014年的10.7倍,年均增长30.1%。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事业突飞猛进,4G、5G通信技术不断革新。2021年末,全市4G、5G电话用户分别达到782万户和394万户。

  三、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经过不断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由投资依赖逐步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换,发展活力动能持续释放。

  1.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2012年以来,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和工业投资1.9和6.6个百分点。2021年服务业投资占比较2012年提升15.7个百分点。近年来,投资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2018-2021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8.4%,快于全部投资1.4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增势显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年均增长21.3%2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年均增速

  2.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12-2018年,全市最终消费率由48.7%上升到59.1%,提升10.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38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85.1亿元,年均增长5.9%。网络消费等新消费模式不断丰富和拓展。自2014年建立网上商品零售统计以来全市限额以上网上消费品零售额由69.6亿元增加到456.1亿元,增长5.5倍,年均增速30.7%;占限上零售额比重由3.4%提升至26.5%,提升23.1个百分点。2021年,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前五位的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6.6%、10.5%、26.2%、14.6%和26.5%

  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十八大以来,沈阳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7.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18.9亿美元,年均增长6.2%。其中,出口总额由59.7亿美元增加到75.0亿美元,年均增长2.6%。2017年,“沈阳-二连浩特-欧洲(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双向)”正式开行。2021年新开通沈阳经霍尔果斯、阿拉山口至欧洲2个口岸通道(累计达到5个),全年共开行510列(折算列)比上年增长33.8%;进出口货值18.9亿美元,增长15.7%。班列开行数量居东北首位、全国第7位。新开通沈阳至纽约、阿拉木图等6条跨境电商定班国际货运包机航线(累计达到8条),跨境电商交易量1511.6万单,交易额25.9亿元,增长4.4倍。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百姓幸福感明显提升

  十八大以来,沈阳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66元,2012年(26431)的1.9倍,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2元,2012年13045元的1.7倍,年均增长8.7%,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834元,是2012年(20003元)的1.8倍,年均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72元,是2012年(6625)的2.2倍,年均增长9.4%,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逐步向服务消费转变。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3%,比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比2012年下降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中用于居住类的支出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15.0%,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其次是医疗保健类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年均分别增长6.1%和5.9%。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43.9119.6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123.28.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354.2397.6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3.058.5万人2021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七连涨”人均每月3041元,比2012年提高1409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支出标准为每月1741元,比2012年提高926元。城区、县域(含辽中)最低工资标准分别达到1910元和1640元,较2012年分别提高810元和740元。全市共有救助站7个,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01人。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505个,比上年增加86个;城乡养老服务床位4.6万张。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床位622张。实名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600余场。

  五、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投入,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城市软实力不断取得新成就。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20年,全市R&D经费支出192.9亿元,比2012年增加51.5亿元,年均增长3.5%。R&D经费投入强度2.94%。2021年,共争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5项政策,项目1816项,资金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民口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82个,其中国家级8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9个。拥有两院院士25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全年获得专利授权292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69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21年末,全市普惠性幼儿园1314所,普惠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87.3%,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93.5%,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小学283所,在校生43.4万人,比2012年增加9万人。小学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23.4%,比2012年提高11.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313所,在校生30.6万人,比2012年增加2.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3.5%,比2012年提高27.1个百分点。普通高等院校45所,在校生45.1万人,比2012年增加8.2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2.7万人,在校研究生7.6万人,比2012年增加4.2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370个,比2015年增加61个。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83.4亿元,按可比价算,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6.3%。全市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20个,博物馆19个,完成17个城市书房、114个城市书屋建设;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952场,参与群众50.1万人次,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248场,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239场。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202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218个。包括:医院 303个,比2012年增加1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40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9个、 门诊部(所)473个、村卫生室20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4个。卫生技术人员91037人,比2012年增加3304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661人、注册护士42619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2962人和18190。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596张,比2012年增加26663张。

  六、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沈阳坚持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准规划、精致建设,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21年末,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 13189.4公里,比2012年增加104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71.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二级以上公路 2926.2公里,占比达到22.2 %。全市供水管道总长度4258公里,比2012年增加1102公里,供水量6.8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2亿立方米。供热管网总长度19357公里,比2012年增加14968公里,供热总面积4.1亿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7亿平方米。天然气供气管道总长度11290公里,比2012年增加7426公里。城市公交运营车辆6262辆,比2012年增加1030辆;运营线路332条,比2012年增加126条;公交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424公里,比2012年增加1467公里。地铁运营线路4条,比2012年增加2条;运营里程1381.7万列公里,2012年增加948.3万列公里客运量38378.4万乘次,比2012年增加19952.2万乘次;在建线路5条,里程长度140公里,车站100座。有轨电车全年运营里程290.4万列公里,客运量771.3万次。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21年,全市拥有公园147个,公园绿地面积8151.6公顷,比2012年增加1040公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比上年增加28天,达标率86.3%;PM2.5 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1,比上年改善10.6%。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05.5万吨,2012年提高16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9.0%,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十年来,沈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沈阳振兴发展的奋斗征程饱含艰辛。未来,沈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以当先锋、作表率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辽宁统计局
  •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