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锦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锦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锦州市经济发展砥砺奋进,跨越层层关口,全市经济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稳步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00.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8.3亿元,GDP总量比2012年的增加3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4倍,十八大以来(2012-2021年,下同)年均增长3.5%。
人均GDP倍数增长。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930元增加到2021年的4280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7倍,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5.1%。
财政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109.4亿元。其中,各项税收实现69.5亿元;增值税26.8亿元;企业所得税5.5亿元;个人所得税1.6亿元。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13.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5亿元,比2012年增加0.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7亿元,比2012年增加7.1亿元。
金融市场逐步发展。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73.3亿元,是2012年末的3.1倍;各项贷款余额4052.3亿元,是2012年末的4.8倍。
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十八大以来,锦州市三次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全市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0.8∶42.6∶36.6。十八大以来,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经过努力,全市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为“三、二、一”的新格局。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进一步调整为18.5:25.9:55.6。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十八大以来,锦州市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问题,不断加大对交通、通信、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投资建设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后劲不断积累,2021年民间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分别达到23.2%和39.8%。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4.6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十八大以来的年均增长4.2%。
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民营企业焕发生机活力,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发展。202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233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7户,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高达6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0.3%。民间投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21年全市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7.6%,拉动全市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到191.9%。
区域发展协调推进。辽西中心城市作用不断增强,沿海、县域、城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开发区临港产业、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步伐加快。黑山县纳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北镇市沟帮子被评为国家特色小镇,凌海市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庞河、沟帮子、大有、七里河、汤河子等开发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和示范区。中央大街十里商街服务业集聚区亮点突出。2021年,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4.2%,占辽西五市比重23.6%。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21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3.8%。
三、各产业充分发展,供给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十八大以来,锦州市大力推进智能化、信息化与实体经济融合,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实现升级改造,新兴产业企业相继在锦州投资兴业,为全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深入推进注入强大动力,三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量稳步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1亿元。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有效提振。2021年达到456.6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21年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实现261.5万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73.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92.9%(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全年机耕面积629万亩,机播面积623.9万亩,机收面积555.8万亩。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不断转型升级,布局逐步优化,由以石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和电子工业为主,发展为以石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2021年,全市规上石化工业增加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15.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比为7.7%。全市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出口交货值大幅增长。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2.7亿元,增长34.9%。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与日俱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9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3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7.3%。
十八大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全市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事业日新月异。
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时俱进。2021年,全市公路货运量17916万吨,比2012年增加2421万吨;受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和2020年以来疫情的影响,公路客运量下降明显,2021年全市公路客运量713万人,比2012年减少3642万人。锦州湾机场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市运输业快速发展。2021年,锦州湾机场航班运输起降2452架次,通航城市7个,航线5条,旅客吞吐量22.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1.7吨。
邮政电信业发展日新月异。2021年,邮电业务总量31.3亿元。移动通讯用户不断增长,2012年移动电话用户270.6万户,2021年移动电话用户增长到298.3万户,比2012年增加27.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2012年的50.0万户增加到2021年的97.5万户,是2012年的2.0倍。
城市建设不断完善。锦州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采取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原则,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全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布局沿河、靠山、滨海三大板块,打造高品质的住宅小区。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2021年末,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住宅)117.3万平方米。2021年末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均达到100%,其中燃气普及率比2012年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市公园建设不断增多,人居环境逐步改善。2021年末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2年末增加了4.4平方米。城镇化水平有所提升,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5%,比2012年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锦州加速构建开放格局。紧紧抓住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性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力,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对外贸易层次不断加深,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
对外开放扎实推进。锦州市积极推进锡赤朝锦陆海新通道建设。2021年锦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383.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3.2万标箱,分别比2012年增加3028.8万吨、96.3万标箱。锦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2021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28.8亿元。2020年,我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锦州抓住辽宁、江苏对口合作的有利契机,紧盯长三角及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江苏龙宇新材料等15个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化工产业园,总投资达150多亿元。2021年,全市引进国内实际到位资金31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93万美元。
六、“精耕细作”改善民生,城乡居民生活节节升高
十八大以来,锦州增福祉、惠民生,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好各项民生事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5%。发放稳岗资金2259万元,惠及企业2591户、稳定岗位5.9万个。城乡低保全面提档升级,实现动态管理、精准施保、应保尽保。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2995元、10788元增加到2021年的37329元、20010元,年均增长5.5%和7.1%。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家用轿车、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成为消费热点。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795元,比2012年增加582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5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4.6亿元,年均增长4.2%。2021年末,全市个人汽车保有量53.6万辆,是2012年的2.6倍。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全市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0.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1.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1.1万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义县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
七、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造福人民
十八大以来,锦州重保护、严防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标准编制锦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城乡国土绿化总体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3838亩。人工造林18.8万亩,村屯绿化339个,退化草原补播10.4万亩。北镇新立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林长制,河流、海湾、森林草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发力。成立专班,强力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大气、水环境质量提升。拆除主城区燃煤锅炉8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88.9公里,整治“散乱污”企业21家,对1.4万散煤用户实施生物质炉具替代,强化工地扬尘、货车脱落扬撒、秸秆焚烧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9个国考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100%。查处通报环境违法典型案件215起。
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十八大以来,锦州社会事业从发展不均衡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硕果累累、全面繁荣,社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亿元。专利授权量由2012年的450件增加到2021年的2347件,是2012年的5.2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1.3亿元。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21年末,全市共有高等学校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中学128所,小学217所。锦州市被省政府评定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市。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求,作业管理经验被教育部推向全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1年末,共有全市各级群众艺术(文化)馆8个,各级公共图书馆9个,各级博物(纪念)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180.6万册。完成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改造、配水池战斗遗址公园修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成功承办省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音舞诗剧《曙光》等3部红色经典剧目参加省建党百年艺术精品展演。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锦州段)建设稳步推进,辽沈战役纪念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完成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及生生果园旧址修缮,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开通。
健康锦州深入实施。202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89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8057张,是2012年末的1.5倍;卫生技术人员15419人,是2012年末的1.3倍。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建成省集中救治锦州中心,建成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县级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
人居环境持续提升。锦州市政府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南山垃圾填埋场封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相继打造了滨河路绿色健身长廊和南山公园、东湖公园2个大型健身公园。
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鲜明。锦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三河共治、三山共建、两环一带建设”。锦州市及凌海、北镇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价验收,黑山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末,全市各级体育场(馆)8个,体育场地数4681个,城市健身路径864个,农民健身工程1428个。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项,举办群众体育活动30项(次)。
十年奋进路,阔步新征程。十八大以来锦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锦州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奋斗而来的结果。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全市人民在锦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建设锦绣之州、幸福之城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