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十八大以来鞍山经济发展综述
鞍山市统计局 2022-09-14

  十八大以来,在鞍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抓发展、促振兴”,深化城市活力建设,各领域蓬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整体实力稳步向前

  鞍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的1278.5亿元增至2021年的1888.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4.5%2022年上半年完成889.1亿元人均GDP由201640350增至202157188,年均增加3367

  财政收支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日趋合理。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的132.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70亿元,年均增加7.42亿元,年均增速5%,其中税收占比稳定在8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48.6亿元增加至291.1亿元,累计增长17.1%,年均增长3.2%。

  金融基础日益壮大。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由2012年的2257.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829.7亿元,年均增加321.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由2012年的1308.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42.1亿元,年均增加141.7亿元整体呈现存贷款连年增多趋势。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渐形成,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鞍山实现了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导地位向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积极做精一产、做强三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5.1:53.2:41.7调整至2021年的6.4:41.8:51.8。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累计增加10个百分点。

  地方企业比重不断提升。鞍山创新产业链条尽力摆脱“一钢独大、一企独大”局面地方工业获得充足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地方工业占比连年提高,增加值全市比重2017年48.7%提高202153.4%,突破“半边天”民间投资占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5%。

  三、创新驱动塑造新优势,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12年的13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14.3亿元,年均增长4.3%。粮食产量实现连续丰产,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6.6万吨,连续七年超过13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由2012年的318.2万亩扩大到2021年的320.5万亩在保持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逐渐形成多品种、优质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南果梨、君子兰、观赏鱼等特色农业领域持续保持东北前列;鞍山南果梨、岫岩滑子蘑、耿庄大蒜、台安县鸭鹅等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95.8万吨,水果产量56.2万吨,肉类产量53.5万吨。

  工业生产提质增效,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306.81亿元,比2012年增长8.6%。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着力打造12条产业链和4个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延链建群,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化“双鞍”融合,推进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数字赋能增效、重大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菱镁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迈进。2017-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3%菱镁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比从8.4%提高到10%。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3.2%,比2017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比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

  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2021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1.8%,比2015年上升5.1个百分点。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在优化提升中稳步较快发展,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13.6亿元,2015年增加131.1亿元,年均增长1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2015年增加6.9亿元,年均增长3.9%新技术型服务业蓬勃发展,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22.7%,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1%,战略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增长19.1%。

  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项目招引量质齐升。尤其是十九大以来鞍山市积极转变项目谋划思路摒除“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人工低成本”的粗放式投资方式着力打造良好的服务软环境和载体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9-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6.6%。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7%,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3.9%。

  交通运输更加完备货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化卓有成效,龙基物流园、德邻陆港等运输场站及物流园相继建设投产鞍山已成为东北重要的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省域物流枢纽城市和辽东地区关键性区域物流中心。2021年全市公路完成客运量2393万人,完成货运量16885万吨,货物周转量3202280万吨公里

  邮政业务总量再创新高2021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高达17.95亿元,同比增长33.7%,总量比例占全省8.2%实现收入12.33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快递业务增长迅猛,完成业务总量1.61亿件,同比增长39.9%。物联网终端用户大幅增长,联网终端用户232.11万户,同比增长108.6%。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城乡比缓慢提升,由2013年的70.49%提高到2021年的75.04%,提升4.55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21年末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绿化覆盖率41.6%,2012年末分别提高了1.43.7百分点

  五、经济双循环更加畅通,需求拉动不断增强

  内需市场繁荣兴旺。鞍山持续推动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推进特色专业市场。目前,全市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2个,实现交易额近1000亿,西柳、南台、观赏鱼等专业市场全国知名。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0.1%,年均增长1.2%。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鞍山全力开展辽宁西柳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发掘可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各类企业。促进双鞍外贸融合发展,为鞍钢国贸和地方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带动30余家中小微企业产品出口。形成了以钢材、机电、镁制品、滑石制品、化工、纺织服装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齐全的出口贸易体系。2021年,我市进出口总值实现447.3亿元,同比增长48.8%,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外贸依存度从2012年的10.6%增长至23.7%,对外贸易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六、民生项目大力实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通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实施,2021年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3%。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6692元,较2012年的34527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9.2%。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1年鞍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4812元,比2013年增长65.5%,年均增长6.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1018元,比2013年增长59.9%,年均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038元2013年增长92.6%,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2.35:1持续缩小到2021年的1.95:1。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02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0.5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0.4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1.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8.1万人

  七、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能源消费逐年减少。2016—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减少1.68%。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下降0.65%。煤炭消费依然占据主导,但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5年的44.2%下降到2021年的43.6%;焦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8.1%下降到26.2%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2021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8.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319天,优良率为87.4%;与2015年相比,PM2.5浓度改善了45.1%,优良天数增加了86天,优良率提升了23.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23天。

  八、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鞍山聚要素、提能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20.9亿元,是2012年的6.1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318件,是2012年的3.7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99件,是2012年4.1倍。2021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50.6%。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0.08年,比2010年提高0.39年。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13221人,比2010年增加3828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末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数15个,比2012年末增加8个;博物馆7个,体育场8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由2012年的240.8万册增加到2021年的335.56万册。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152个增加到2021年的328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19018张提升至2021年的24654张;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11982人增加到2021年的19238人。

  • 辽宁统计局
  •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